从义宁州怀远陈姓宗谱祠志看陈宝箴家族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经富(1956-),男,江西修水人,教师,主要从事陈寅恪文化世家研究和民间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南昌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7

原文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到1994年,义宁州的怀远陈姓共修七届宗谱和五届祠志。陈宝箴家族起到了突出的核心组织者的作用,并在宗谱上展示了自己家族崛起、发展的历史脉络。一部怀远陈姓宗谱,实际上就是以陈宝箴家族和其他几个实力较强的家族为主干而形成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昔日宗族组织的表现形态和族众的旺族意识。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2-0023-06

      中国历史上不乏名门显族、文化世家。“陈宝箴家族”即其中之一。

      清同治初年,陈宝箴(1832-1900,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以举人身份入曾国藩、席宝田戎幕,立下战功,从此踏上仕途,累擢至湖南巡抚,领导了在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是晚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其子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是“维新四公子”之一和“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我国近现代大书画家;三子陈寅恪(1890-1969),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二子陈隆恪(1888-1956),四子陈方恪(1891-1966),为著名诗人;五子陈登恪(1897-1973),武汉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教授,文学院代院长。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学家,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这样一个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文化世家”,其崛起壮大兴衰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内在的脉络轨迹可寻。在义宁州(含今江西修水县、铜鼓县)怀远陈姓[清康熙末年,从闽、广、赣南迁入义宁州的棚民已逾万。雍正三年(1725),官府为解决激烈的土客矛盾,正式设立“怀远都”,作为“附籍”。从此,义宁州的客家移民,就一直被称为“怀远人”。义宁州的姓氏、宗祠、宗谱,就有了本地、怀远之分]的宗谱祠志中,就系统地保留了陈宝箴家族史的文献材料。

      一

      在康、雍、乾时期广东、福建、赣南的客家人向赣西北迁徙的大潮中,陈宝箴的曾祖陈鲲池(1710-1795),于清雍正末年从福建上杭来苏中都迁南昌府义宁州泰乡竹塅里,为竹塅陈家迁宁始祖。

      陈鲲池落脚义宁州后,以一己之身,4代以内就螽斯繁衍到120余人,如果加上媳婿,还不止此数。与先来义宁州的其他怀远人家族相比,竹塅陈家的崛起相当迅速。它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子弟多人习举业、积极参与怀远人的社会活动等几个方面,反映出一个家族的兴旺气象。特别是在义宁州怀远陈姓的修谱建祠活动中,竹塅陈家充分显示出自己家族的实力,并在宗谱上清晰地展现了自己家族的家史轨迹。

      义宁州的怀远人最早迁入的时间尚难确考。大约在明末清初,已有少量的客家人迁徙义宁州。一般说来,客家人刚迁入某地时,还没有联宗修谱建祠的意识,也搞不清各自的族源,多在原迁出地同宗的联络号召下远道前往参加修谱、祭祖。只有在若干年后,站稳了脚跟,内部人口大量增加,有了辨昭穆、序尊卑的秩序要求和盼望自己宗族上升到强宗旺族的群体心态;外部则需要增强与周边社会抗衡、磨合的力量,并且同姓内产生了有实力的家族和有影响力的乡绅,才会与原迁出地渐行渐远,独立地开展建祠修谱和自成体系的宗族活动。这与日本学者濑川昌久对香港移民修谱情况的研究结论是吻合的:“开基祖迁移定居以后,一般都要经过几代人以上,待宗族已有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之后,才开始着手编纂族谱和建造祠堂之类的活动……香港新界的锦田邓氏族谱编纂时间较早,显然与宗族成员在这一时期的科举及第有密切联系。新界地区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客家系宗族,则要到清代后半期以后,族谱的编纂才逐步普及到规模较小的庶民阶层,出现竞相编纂的局面。”[1]杨彦杰先生指出:“建造宗祠和编修族谱,是宗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族人构建宗族制度的重要标志。”[2]

      乾隆中后期至道光时期,陈鲲池的儿孙辈已经成长壮大。陈鲲池生4子:陈克绳(1760-1841,陈宝箴祖父)、陈克调(1765-1840)、陈克藻(1771-1853)、陈克修(1776-1842),称竹塅四房。克字辈都受过一定的诗书礼乐的熏陶化育,已经具备了昔日乡绅处士的个人条件,在义宁州的士绅圈子里,已小有名气。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起,陈克绳便积极联宗在州城修建怀远陈姓祠堂。至嘉庆八年(1803)祠堂落成,取名“光远堂”。嘉庆十三年修成第一届《陈氏祠志》。陈克绳在怀远陈姓公共活动中的带头人位置,通过建祠这件事得以确立。

      义宁州怀远陈姓联宗修谱肇自嘉庆十九年(1814),距怀远陈姓最早迁入义宁州的顺治初年已有150余年。嘉庆谱的主修是怀远陈姓最早获得科举功名的读书人陈光祖。他是乾隆九年(1744)的岁贡生,是陈宝箴祖辈、父辈和陈宝箴自己的老师。由于嘉庆谱始终没有找到,因而也就无法知晓竹塅陈家参加第一届谱的情况。但参照旧时修祠为了敬祖,修谱为了收族,这两件宗族上的大事往往先后交错进行的惯例,以及竹塅陈家与陈光祖的关系,可以推知陈克绳应是这一届谱局的重要成员。

      道光二年(1822),怀远陈姓又开始了第二次联宗修谱,至道光八年完成,共印大型谱58部。这次修谱,竹塅陈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陈克绳任督修。主修是陈克修和陈克藻之子陈规鎤,两人各写了一篇序。陈规鎤还写了一篇《陈氏分迁记》,详细叙述了江南各地陈姓的分布和渊源,是一篇重要的陈姓分迁源流参考资料。

      道光十八年(1838),陈克绳以八旬高龄,再次操办光远堂扩建事宜,并主持纂修第二届《陈氏祠志》。他在《重修陈氏祠志序》里说:“余今年已八旬,一切诸事,愿付族长绣章、应衡及吾儿琢如(陈宝箴之父)共相代理。……行见光远堂上人文蔚起,科甲蝉联,子子孙孙,绳绳继继。”表达了对全族兴旺发达的殷切期望。

      咸丰元年(1851),对于竹塅陈家和义宁州怀远陈姓,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这一年恩科乡试,义宁州共录取5位,而怀远陈姓一次就高中陈宝箴和陈文凤(今铜鼓县人)两个举人。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主修大成宗谱。

      义宁州陈姓的大成宗谱即三修谱于咸丰五年(1855)春在州城光远堂设局。不料五月太平军攻陷州城,将房屋焚烧殆尽,刚刚开始的修谱大事不得不搁置下来。同治元年(1862),政局稍定,族中耆宿复议修谱。于是陈文凤、陈宝箴领衔主事,在谱局一年,“取闽越吴楚赣南及南昌府诸县新旧分编诸谱遍核之”,于同治二年秋季将谱修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