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中的女性空间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振华(1956-),男,湖北荆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深圳雕塑院院长、教授。 深圳雕塑院,广东 深圳 518028

原文出处: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女性在传统中国雕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然而在中国当代雕塑界却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女性雕塑家,她们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女艺术家的特点,她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雕塑艺术这个通常是由男性主宰的世界里赢得了属于女性的空间。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5-0102-06

      雕塑一向被认为是个力气活。文艺复习时期,达芬奇就揶揄雕塑家,说他们汗流浃背,满身泥污,简直不能算作艺术家。在中国雕塑的历史上,女性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即使在现、当代艺术中,雕塑界的女性艺术家的人数比较起绘画等领域也要少的多,那么,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性雕塑家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

      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女性雕塑家有理由表示她们的自信。李秀勤、施慧、陈妍音、姜杰、张温帙、李燕蓉、向京、朱智伟、喻高等一批有才华的女性雕塑家以她们的优秀的作品,客观上已经奠定了她们在中国当代雕塑中的特殊位置。

      2000年5月,在青岛《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学术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张鹏女士做了《中国女雕塑家研究》的专题报告,在听众提问时,许多在场的女性雕塑家,并不承认她们在做雕塑时有性别的意识,也不同意所谓“女性雕塑”的说法。

      这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作为女性雕塑家,在面临社会评价时,她们有意淡化自己的性别意识,回避差异,始终把自己和男性雕塑家放在一个平面上,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也许在她们的观念中,拒绝角色的区别才是追求平等的表现,也许她们认为,在雕塑创造中强调女性的特征是一种刻意。可是,当我们将中国当代重要的女性雕塑家的作品放到一起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鲜明地看到她们作为女性雕塑家的共同特征。

      第一、女性雕塑家的创作总是着眼于个人生活的具体感受,她们的作品大多与她们的个人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她们创作灵感的触发常常基于生活中的偶然。其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李秀琴就是一个代表。

      80年代,李秀勤的作品大多是一些金属焊接的作品,基本上属于对于形式语言探索的范畴,尽管在国内,这种现代主义的语言方式或许还被认为是一种前卫的方式,但在国外,却已经是昨日黄花。一次偶然的个人生活的遭遇,极大的影响了她的观念,也改变了她创作的路子。由于疾病,她的眼睛失明了三个多月,这些黑暗的日子,使她对生命的缺憾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切身感受,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验,但是对于艺术家而言,又未必全然是坏事。这场变故使李秀勤对于雕塑与触觉的关系有了意外的领悟。当我们把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对待的时候,人的触觉退化了,人的身体对物体的直接感受、直接触摸的感觉让位给了视觉,然而雕塑不仅是视觉的,更是触觉的,建立在个人直接的身体感受基础上对于物体丰富性的感知,是人的肉身和物体的对话,注重触觉感受,将开启一个十分丰富的,新的审美感知的通道。

      李秀勤基于疾病中的经验,对人的触觉感受有了新的认识,从触觉入手,她将触觉与盲文联系起来,她把注意力投向失去了视觉的盲人和那些蕴藏着极大张力,依赖触摸而解读的凹凸文字,创造出了《凹凸系列》等一批作品。为了创作这些作品,她研究盲文,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打交道,在她的第一次触觉凹凸艺术展中,盲人是她最重要的观众,那些盲人和盲童触摸到这些作品的时候,竟感动的热泪盈眶,凹与凸、高与底,不同材料的不同硬度,不同冷暖感受,不同的质地感,不同的重量感,一个丰富的触摸的世界在他们的手下呈现,世界与心灵通过手的触摸使其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感受。更有意义的是,李秀勤的作品的确有盲文的词义,对于一般人来讲,或许只是一种肌理,但对于盲人来讲,他们在触摸中还同时阅读到了意义。李秀勤至今也不肯讲,她不同作品中的那些盲文是什么意思,她认为这对一般视力正常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但从李秀勤拍摄的现场照片来看,盲人在触摸时候的那种感动的样子,一定是在这种特殊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心灵慰籍。这样,李秀勤在学术性的对于雕塑触觉感的思考和实验中贯注了人道的力量,表现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这些被常常排除在视觉艺术之外的人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她超越了过去的形式语言和材料的实验,进入到一个相当人文化的创作情景中。

      在《开启的记忆》、《呼吸的石头》中,李秀勤的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继续延续到大型的户外作品中,《被开启的土地》是对物体内部本质的探寻,劈开的巨大松木与铁的连接以及盲文的凹凸点,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追问,是对隐藏在物体内的生命的缺陷和痛苦的思索,这种材质的对比,表达了心灵的震撼和隐痛。《呼吸的石头》上,布满了盲文的金属点,一个个金属点仿佛具有生命,正在石头中生长出来,这是对不屈生命的礼赞,虽然粗砺,但是顽强;虽然沉重,但是坚定。李秀勤还是一批用盲文纸做的“静物系列”这是对盲文作为材料资源的挖掘。她将旧的盲文书做成纸浆,与真正的盲文结合在一起,成为“静物”,这些为人们熟悉的静物发生了变化,它们的质感和外观变得全部与盲文有关,它们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触摸的欲望,“静物”表面的凹凸细节,具有极大的触觉的诱惑性,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特殊的、盲文的世界,一种视觉与触觉相统一的中间状态,它们引导观众去发现艺术世界中的多种可能性。

      李秀勤参加“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的作品《从中心出走》仍然在强化这个一贯的主题,她在创作谈里解释说,盲文是国际性的凹凸语言形式,通过触摸,不同国度的盲人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法则去解读、组织、发展它的内容,它的可触性特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她的作品中盲人——正常人——盲人总在做着身份交替、空间转换的游戏,它也隐喻着生存、死亡、聚合、分离等生命问题,木质、金属、石质材料间的对话加深了这种隐喻。《从中心出走》是一个关于胎从母体(树干)凹凸之门出走的生命的寓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