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思想在指挥视觉,面对今天的美术现状只要广泛地看一看,再想一想,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思想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视觉艺术王国的改朝换代。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传统雕塑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当代的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当代雕塑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下起步。中国当代雕塑家,几乎都受到专业的现实主义写实训练,但是,写实技巧在今天的创作中多半是被浪费掉。现实主义雕塑还没有得到被充分地运用和发展,就已经变成了陈旧的话题,“塑造”和“雕刻”也不再是一统天下的雕塑手段。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及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其变革的核心,是作品中被“看”的形象因素,被“思想、观念”所替代,造型的原创性意义被减弱,与传统体系的链接意义贬值,越来越追寻边缘线索的思辨、和个人语境,从而越来越背离了形式直觉的原始冲动。面对新科技带来丰富的甚至于造成泛滥的视觉资源的冲击,无论主动与否,中国当代雕塑只能走在更新“雕塑”的征程上。当代架上雕塑在更新的变革中,显露出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个人经验性和社会批判性。 个人经验所带来的造型形式的活力,材料的丰富,手法的多样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到今天虽说是没有出现呼风唤雨的雕塑大作(对当代文化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却不缺大名鼎鼎的雕塑家。他们善于抓住个性的视觉图式(造型母体)——从中国特色的视觉符号里,或从传统文化精神里寻找图式资源,并且较早地转化为自己的图式符号。对西方雕塑的研究导致对本土资源的偏爱,这也不失成为聪明、切实有效的办法。然而,视觉图式符号正如艺术家的外衣,有没有强健的肌体,脱掉衣服才能看清楚。个人图式使雕塑家的面貌醒目,但是,其中潜藏着危险,就是会导致把创造者引向深深的自恋,从而,无中生有地生发出对图式意义的牵强思辨,封闭了个体创造的潜质。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所以,有很多雕塑家的创作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因承载思想而升华,凡是试图以雕塑的名义占有材料,而失去其精神实质,材料只能是原来的面目。所以,思想观念和社会批判意识的高低,以及能否有效地被材料表达,成为衡量当代雕塑作品高低、优劣的标准。 个人方式,这是后现代给今天艺术家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个人方式促成着雕塑家个体精神的生长,形成差异性大于趋同性现象,带来了当代雕塑的活力,但是,其极端性也会导致分散的单一系统的封闭,代替了原有的大的封闭系统,或许,这也正是后现代多元性可能导致的危险。 鲜活的社会批判态度是当代架上雕塑的另一个特征。这几乎是当代所有艺术的特征,显示了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效应的渴望。多数是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个体角度来批判性地介入到中国文化现实中来,而让观者从作品中得到各自的文化观念和对社会的认识。比起当今的某些观念和行为艺术的比酷、比狠、比极端的生效手段,显得从容不迫。 当然,现行的现象并不证明中国当代架上雕塑的健康,但是,在这个日趋麻木的被流行文化所吞噬的社会里,作为雕塑艺术还能如何寻找活力,创造生机呢? 或许可以说正是其个人化的方式和对当代社会批判性的介入,使当代雕塑跳出追问什么是雕塑的圈界,走进用个体的方法解决雕塑问题的天地中,同时,也在试图寻找脱离西方文化强权的出路,摆脱受之于中国传统较少,受之于西方现代与当代较多而产生的悲情。这起码可以成为拓展中国雕塑发展空间的见证。 作为自身也从事雕塑创作的雕塑家,我憧憬着这样的雕塑:在正常审美秩序以外的,具有本土文化亲切感和价值理念,同时,可以创造出对人类雕塑链接史有本体贡献的雕塑。这似乎是太抽象了,是的,一切有待发生的预想的事物,都是抽象的。至少这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参照值。这里所言,不渴求与他人获得对雕塑的共同认知,仅以此作为一管之见,以至于自我消化,自我勉励。 雕塑对社会现状的依赖性高于其他视觉艺术门类,社会现状是雕塑的主宰。城市经济的大发展,给当代中国雕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经济迅猛发展,而文化秩序和结构的紊乱,使城市雕塑呈现出尴尬的面貌。 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镇,相继卷入了对当代雕塑的关爱和对雕塑大制作的运动,恨不得一夜间制造出一个雕塑公园和雕塑广场。 地方政府出资的雕塑活动,往往出自对文化的摆设需求,以求得增加城市的卖点,虽然不是出于对文化的内在需要,但是,也足以成为雕塑发展的契机。然而,大制作的运动,带来了许多绕来绕去“非驴非马”的东西,从中看不出任何的传承或是创新。在交“货”期限的紧逼下,雕塑的制造者希望转眼就能拿出永垂千史的大作。当代的一切都是急匆匆的,甚至连“十年寒窗”也变得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