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爱国主义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樊丽明(1963-),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004

原文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指出张学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不仅自己践行其爱国思想,而且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探讨了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其形式。运用史料论证了教育兴国思想是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提出张学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张学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强调了张学良在培育东北大学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仅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其爱国思想,而且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东北大学“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本文仅对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以及他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探讨,以弘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让张学良的爱国精神世代相传。

      一、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张学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兴国思想基础上的。1901年6月3日,张学良诞生于辽宁海城县桑树林子詹家窝堡。

      当时古老的中国已经沦为受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社会。张学良生活的东北,是日本、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这里曾经是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的战场。两次侵略战争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破坏非常严重,整个社会呈现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张学良一出生就饱尝了战乱的苦痛。(其母赵氏在逃难的大车上生下张学良。)在张学良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受到列强欺侮,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探究其原因,他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总受到外国人的欺负,是因为老百姓没文化,国家太落后。张学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后,国势阽危,愿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1]。“中国惟一希望,在青年;青年之根本,在教育”[2]。“教育系乎国本”[1]。基于对教育兴国的这种深刻认识,1928年8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把“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现代化,而消弭邻邦之野心”作为东北大学的办学目的[2]。张学良先后捐款200万元,扩建校舍,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高薪礼聘国内外著名学者,使东北大学迅速跻身于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张学良在东北大学主校期间,极为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德育的核心。他在一次对学生的讲话中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本应为世界强国。而我们自己不振,困难重重,我辈青年均需负起救国爱国的责任,而我个人尤重”[3]。从1928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到西安事变后他失去自由,张学良通过各种方式对东北大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东北大学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二、张学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张学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强调青年学生要有责任感,为国家而求学。1928年9月,张学良在对东北大学学生的训词中指出:“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它的危险。……然而中华民国的教育,不像从前为个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所以,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也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得太重,而有害于国家。要关心国家的兴衰,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关心国家不要三分钟热度,我很希望大家,将来处身社会,要本着自己的人格,拿从前在校里的热心,来处置社会,拿从前批评旁人的话,来整理社会。人人如此,则社会国家就没有不富强的道理”[4]。二是强调青年学生要有主人翁精神。张学良说:“今日学生,为将来国家之主人翁。从此立定志向,振奋精神,努力做人,努力向学,艰苦卓绝,恪守规纪,必须养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实学问,方不负养士初衷,才可负救国重任”[4]。“做国家主人翁要各安其业,学的是工,就要做工,学的是农,就要做农。不要存着当官的心理。我希望诸君,用自己所学,努力为国工作,则中国自强矣”[4]。三是强调青年学生要有自我牺牲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殖民地,东北大学被迫迁往北平。面对形势的变化,张学良教育学生:“复兴民族之责任,固是在全国人民身上,但东北青年所负之责任,比较重大。所以要受苦,我先去;要牺牲,我先去;要流血,我先去;没有这种精神,谈不到救国自强。东北大学的学生要没有这种勇气,不必在东北大学”[4]。四是号召青年学生要为光复失去的大好河山努力斗争。1936年东北大学西迁后,张学良在3月18日对学生发表演讲。他说:“西北历史遗迹最多,那正是表明我们先祖先宗当年并非如此无能,决非如今日之受人凌辱侵略。一到此地便可知道,中国由秦、汉、唐以来,建设之伟大,历史之远久,以西北为最。由此可见,一国之强弱,在乎其国民之能振作与不能振作,如果自己肯埋头沉心下苦功夫去做,什么难事都可以成功的”[2]。“《谭嗣同传》上记载了这样一段情节,就是戊戌政变六君子尚未遭难以前,有人劝谭嗣同逃走,但他坚决不走,曰:‘不流血,不足以促变法。’请问我们东北事变,谁流了血?谁有这种精神?我们东北大学学生,有它的特殊使命:回故乡去!所以我们造就学生出来,非但有专门知识,还要训练他有比专门知识更深的救亡思想”[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