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温立武(1964-),男,山东招远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 淄博 277160

原文出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快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步伐,采取如下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①把握融合点:开发网络功能;②找准切入点:提高网络吸引力;③做好着力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创造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飞快”的速度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人类正向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迈进。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大有“无所不网、无网不胜”的趋势。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快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步伐,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 把握融合点:开发网络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要旨是占领网络阵地,并在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的基础上,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最终达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最优化的目的。因此,我们除了抓好校园网站建设,更需关注网络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以科学的态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的融合点:(一)引导参与功能。在许多高校,校园网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不少学生经常是花钱到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而且大部分是以在网上聊天和游戏为主。大学生年龄普遍较轻,思想敏锐活跃,他们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社会成员。大学生游离于校园网之外,只能说明我们校园网的影响力、吸引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网络建设中应当研究如何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更多地开发一些为他们所关注、所能接受的信息资源,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热心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更多地编发校园内外新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可以组织热点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开展网上调查,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使网络成为高校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二)信息主导功能。网上多元混杂的信息流,往往会使受教育者无所适从、莫衷一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主流导向,就会因此违背教育的初衷。以高校为主导建立的学生网站,信息传播的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这是由我们的办学方针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要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各类积极信息的组织传播,在尽量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以确保信息主流导向的健康性、正确性。(三)交互沟通功能。有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上网,以网上聊天为主要目的者占到80%以上。这也说明,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对思想交流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他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也乐意与他人沟通。这其中,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校园网应当多开设一些“自助新闻”、“焦点论坛”、“聊天室”等交互性频道。(四)综合服务的功能。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融合的关键。要拉近大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距离,必须尝试网上教育与网上服务的综合配套,使网络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连心桥”、成才进步的“大学校”和文化娱乐的“俱乐部”。通过更有效、更快捷的服务,增进大学生对其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的认同和接受。只有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 找准切入点:提高网络吸引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就是让先进科学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从而为纷繁杂芜的网络空间铸就一条鲜活闪亮的“灵魂”。在这一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切入点,不断提高网络吸引力:(一)增强“辐射力”。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如果没有人去点击、访问,那只能是徒有虚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为了上网而上网”,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快网站的建设,信息量要大,内容要新,更新要快。总之,要把网络建成“信息库”,让更多的人乐于点击你的网站,从而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实、更好、更细、更活、更有成效。(二)提高“感召力”。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运用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等多媒体手段,改变原来单一枯燥的形式外,还要借助于“人格力量”,在网上铸“魂”。尽管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该阵地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魅力”的无形力量,要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上网的学生,从而发挥网络“导航器”的作用。(三)提高“亲和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教者,而是耐心服务的长者和朋友,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因此,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格式化”,必须“自定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变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为柔性、交互式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变“他助”为“自助”,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平等进行对话、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人心。(四)增强“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可以把它融入到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三 做好着力点:提高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创造性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大多数人不忌于暴露自己的想法,这种特点使得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其思想发展的规律,往往比面对面的谈心更直接、更准确、更有效。因此,切准学生思想脉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应是推进和倡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着力点:(一)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虽然和平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凡此种种在网上时有表现。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面信息的传播,做到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努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动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妙境地。实际上网络是柄双刃剑,各种信息良莠并存、泥沙俱下,对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一味采取管制和封闭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只能适得其反;而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做法又是消极和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知难而上,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及时研究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师生员工关心的各种实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三)注重效果,讲求效益。网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如果不能改变多年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朴素的经验式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果不能改变长期存在的“一张报(校报)、一块板(黑板报),一只喇叭吼半天(校内有线广播)”的落后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顺应时代潮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真正增强阵地意识,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占领网络、用好网络,兴利除弊、防止和抵御错误思潮对高校师生的渗透和侵蚀,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避免徒劳无功。(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逐步开始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紧扣时代和科技进步脉搏的举措,满足了更多师生学习理论、时事的需求,满足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正影响着今天大学校园里师生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但到目前为止,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但还显得零散化、个体化。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注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构建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提高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真抓实干,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方式方法,使之与网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