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德育若干特点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瑾如 浙江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浙江杭州 310033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中美高校德育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美国虽然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在人才培养上也相当重视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美两国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1.中美高校德育概况比较

      美国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直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虽然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各高校设置的德育类课程及相关的大纲和教材都不尽相同,但在多样性中仍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此外,各高校还强调把德育目标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尤其重视通过历史、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美国高校德育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其实质就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采用隐蔽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并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学校通过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锤炼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学校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美国高校开设了生活指导课程,着眼于个体、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涉及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生活指导工作在联邦政府、地方和学校中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和负责人,对于帮助学生个人素质充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公益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提供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走进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校园教育的不足。此外,尽管美国禁止在高校进行宗教教育,但宗教仍然是美国高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当代的宗教教育不再采取强制的手段,而是通过活动内化宗教精神,成为德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国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简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在我国,高校普遍设有各级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形成了较完备的组织体系。高校通过业余党校、团校和理论研究学习社团,对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和文体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加强对党团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它们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功能。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我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实践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的积累,我国高校形成了有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和考核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规范的社会实践体系,学校与企事业、部队、农村、机关共建实践基地,作为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力保障。在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社会服务及勤工助学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教育中,公益劳动和军事训练等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工作从8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逐步展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均设有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在帮助、指导学生减少心理冲突、增加耐挫力、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中美高校德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相距甚远,但通过中美两国德育实施载体的比较,也反映了德育的共同规律,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一方面,两国均根据各自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德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并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其最终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各国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合格的接班人。都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学术和文体活动进行德育,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身心健康兼顾,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中美两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不同,德育教学必然各具特殊性。美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完全由各区、校自主决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我国的课程设置由教育部统一规划,从大纲、教材、课时均作统一的规定。在教学方式上,美国课程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由点到面,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我国的课程设计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理论灌输,虽然也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堂教学,但教材的体例更强调和突出的是理论的系统性,虽然也主张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但各科教学特别是理工科教材中很少渗透德育内容,其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

      美国高校德育特别注重对学生成长的全面指导,从行为习惯到心理情绪以及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建立了完备的指导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突出地表现了美国“功夫在课外”的渗透式德育的特色;我国的课外指导由于起步较晚、涉及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方面,且师资力量尚不足,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美国的德育还借助宗教途径渗透实施,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德育中政治性、阶级性的隐蔽特色;而我国则是借助政治组织——党团组织实施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