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笔谈8篇)

作者简介:
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霞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博士生 夏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1级博士生 吴威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博士生 朱喜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博士生 赵爱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博士生 冯秀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博士生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民族精神:民族的守护神

      吴潜涛

      在宗教迷信及神话传说中,神是指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存在,它具有呼风唤雨、排山倒海的不可思议的威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习惯于用神来表示带有传奇、神秘色彩,能够决定事物生死存亡的力量。民族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或者被称为民族之魂,或者被称为民族的守护神。充分地认识作为民族之魂或民族守护神的民族精神在民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国家的繁荣与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联合体。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其对成员个体具有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即民族整体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为各个民族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合作行为,而驱动主体行为的力量之源则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自豪骄傲、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它远离民族的劣根性,闪耀着“积极”、“进步”的光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希腊精神”、“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也都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民族精神的。这种民族精神犹如民族的守护神,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人们常常把它作为民族魂的代名词使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0页)。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支撑、促进这个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这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思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了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塑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培育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拼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培育了“解放初期精神”、“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等。

      实行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同样重视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他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也曾一再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发扬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如一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精心地培育并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98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并从新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等。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弘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上这些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培育的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它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凸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结合时代特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