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的内外因及其相互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建平(1959-),男,浙江松阳人,丽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浙江 丽水 323000

原文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品德是德育内、外因的积极因素有机结合,或德育外因的积极因素有效的作用于德育内因的消极因素的结果。德育是培植内因,优化外因,并促使内外因有机结合的过程。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德育过程离不开德育内、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德育内、外因相互作用并不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形成和提高。从效果论角度辩证地看,品德内化是德育内、外因相互结合后,在又统一又斗争中达到正向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德育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德育内外因的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和消除其消极因素。这样,德育实践才能自觉地步上“内化”之路。

      (一)德育内因与内因培植

      1.德育内因:学生内在因素及其矛盾运动。个体内因由认识、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态度构成。行为科学理论认为,认识、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态度是构成人行为的内在根据。如果把认知系统活动看成是感受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定意义的操作活动,那么人的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态度对一定行动则起着激励、促进和维持的动力作用。

      学生内因在矛盾与冲突中增强。首先,学生思想发展是新需要与原有思想水平矛盾运动的结果。个体内在因素发展,必须要有新需要,且这种新需要必须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矛盾运动。在这里,新需要是矛盾活跃一面,表现为兴趣、爱好、欲望、动机、目的、理想、信念等;而原有心理水平是矛盾稳定一面,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经验、智力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当时心理状态等。由于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构成了矛盾,就产生了心理发展的动力。其次,学生内在品质是知、情、信、意、行各要素均衡发展的产物。当思想政治道德认知向学生输入时,他开始接收外来信息,其思维沿着“知道——理解——认同”层次发展,逐步掌握起“认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反复心理体验(特别需要在实践中体验),逐渐丰富起情感;良性心理体验又激发着其内在需要层次升华,从而发展成为品德需要,产生出对品德的追求,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品德需要升华和情感增强,学生对非道德因素干扰的抵抗力不断加强,这时就具备了顽强意志,形成了坚定品德信念,实现了认知“内化”。再次,学生内在品质是内部思想道德环境扩展的反映。个体“内部思想道德环境”,是其长期生活的心理体验和经验积累,带有感性成分和混杂性,所以,一方面学生有接受外部信息的要求和愿望,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帮助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一种“期待心理”,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是完全被动地接收任何外来信息,而会对外来思想道德信息进行有选择接收和接受,甚至会消极抵制,这是一种“抗拒心理”,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

      2.德育内因培植:发展主体个性。德育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消除其消极因素,需要教育去培植和开发其内在优良品质,促进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形成完善的个性。个性指个体在其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成为它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所有综合特性。个性是个体内在的但又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倾向性特点,是人在情境中作出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个性非先天具有,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即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连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个性要注重发展后劲和开发动力,实现个性发展中的质与量统一,提高个性价值。对此现代社会提出了教育个性化要求。所谓教育个性化,是指从人的个性出发进行教育的思想,是相对于传统强制划一的教育思想而言的,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强调在共性基础上发展个性,使个体有更深厚的根基;在发展个性同时发展其他方面,使个体的展示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德育外因与外因优化

      1.德育外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苏联学者列昂节夫认为,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有三个基本的参变量,即主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广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层次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构。学生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思想道德素质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正如柯尔伯格所说,道德发展来自社会冲突情境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过程是在受教育者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过程。

      德育环境是德育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就学校德育范围来说,它分为外部德育环境和内部德育环境两类。学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所以外部环境对学校德育影响十分巨大。它大致有三个层次:宏观层——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这是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其中政治因素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制约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经济因素影响着学生品德的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文化因素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取向,制约着学校教育水平。中观层——社区和行业因素,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微观层——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其物质条件、情感氛围、社会背景、家长文化水平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