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理论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创新必须建立在端正的科学态度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依然走老路子,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其立足点应放在端正的科学态度上,是真心实意的以创新求发展,还是靠创新赶时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

      第一,靠理论打基础。我们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对教育理论全然不知,只是挖空心思的想点子,找花样,赶时髦,打着创新的幌子招摇过市,本质不是为了受教育者,不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而是为了通过表面的“轰动效应”,通过形式上的文章为自己的前途铺路,没有端正的科学态度的指引,只是想方设法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个人利益意识至上。

      党的8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客观的,能否发挥好理论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重视的程度,在于我们工作努力的程度。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更有必要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到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全局性、方向性作用,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统领全局的一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不是脱离理论指导的不负责任的“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因此,我们进行创新一定要把准理论的方向盘,以理论创新为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

      第二,用效益衡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其目的还是要用来指导实践,推动部队的建设和改革,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靠它所显现的现实效益来衡量,也就是说,政治工作的效益是检验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有力证明。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见效慢、收益大的工作,为了个人的某些私利所制造的空前效应完全没有现实意义,是极不科学、极不负责的。真正的政治工作者,应把精力放在潜心研究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特点和规律上,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反馈,而不是把心思放在为自己造声势上。因此,创新一定要深刻,要避免“求新不求深”的“半截子”工程,把提高整体效益作为推进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问题。一是对政治工作的创新成果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二是对政治工作的创新果实坚决抓、反复抓,不能“研究了,汇报了,任务就算完成了”;三是坚持整体筹划和综合运用。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态度要不得。

      二、创新就要敢于质疑

      我们说,怀疑是创新的萌芽,批判是创新的成长。只有在怀疑中发现错误,在批判中改正错误,创新才能完成。这就是说创新要敢于质疑。

      第一,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1543年,布鲁诺对地球中心说的质疑把他推上了高高的十字架,然而毁灭的火焰并没有带走真理的存在,真理就是真理,太阳中心说最终战胜了地球中心说。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需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把以往的工作方法、教育内容同今天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提出疑问,看这些方法是不是还适应于今天的现实情况,适用于21世纪的受教育群众,从而在抛弃旧的、过时的观点的同时有所创新。

      有些人没有创新的勇气,不敢质疑,却用邓小平同志的“老祖宗不能丢”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不去追究这“不能丢”的是什么,只是强调“不能丢”,不勇于创新,或是搞一些不痛不痒的表面工作,“只图个热闹”,造声势,还称之为“大胆创新”,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工作成绩大肆宣传,实际上还是怕一句话说的不对会对自己有“政治影响”,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这些人对一些习惯思维不敢质疑;对过去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内容不敢质疑;对上级下达的指示不敢质疑;对自己的工作更不敢质疑,工作做的“谨谨慎慎”,根本谈不上去大胆创新。因此,我们说只有有了质疑的勇气才能有创新的果实。比如我们一向认为军校学员应在强化训练结束后就完成“两个转变”,但通过对军校一年级学员的调查,我发现,学员的军人意识、大学生意识并不能在短短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中完全建立,我们提出的利用强化训练的时间实现“两个转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实际上学员真正完成“两个转变”是在一年级结束,也就是在他们对军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经过整整一年的军校的熏陶以后形成的。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不合时机的提出过高的要求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延长学员完成“两个转变”的时限,走实事求是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