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牧原(1979-),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1级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邮编:100872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正在进入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此,进入小康社会的思想教育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享受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人们用崇高的信仰树立进步的人生观,引导人们确立起与富裕生活水平相适应的道德风尚。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紧紧围绕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从新世纪变化了的历史环境和小康社会的现实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制约人们全面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时代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小康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们的享受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享受观

      在小康社会中,人们不再停留在温饱水平上,享受生活和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小康社会的这一客观历史现实,从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人们确立起正确的享受观。这就要:

      一是引导人们把享受同享乐主义区别开来,坚持享受与劳动相结合,反对享乐主义。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并且不断创造新的劳动成果。人类不仅享受着劳动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也在自己的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真正享受的快乐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之中。就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应该说马克思讲得最彻底、最深刻、最动情,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相反,享乐主义则把人的一己快乐特别是肉体感官的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享受当作人生的唯一目的,人为地割裂享受与劳动的关系,从性质上说,享乐主义是私有制社会里那些能够进行享乐的人的人生观,最初只被少数有享乐条件的剥削阶级所信奉,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享受主义也抬头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为,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人们生活得好一些,能够充分地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并不是享乐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这个问题上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很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消极无为,造成整个失去前进的精神支柱,丧失向上的精神状态,并最终把社会引向颓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人们认清享受既可以使人充实,又可以导致堕落的两面性,正确处理享受与创造之间的关系,使全社会的人都以创造为享受,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这样,我们所建设的小康社会才有希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引导人们把享受与物质享受区别开来,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反对低级趣味的享受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础,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的升华。物质享受决定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反过来规定了物质享受的性质和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统一。只有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享受才是健全的、科学的、完整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的享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我们正在按照“两手抓”的方略建设小康社会,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也致力于建设高度的精神,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实现人们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搞不好也不行,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又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会有老百姓的好日子过。所以,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我国许多地区基本上具备了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消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但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区,许多文化设施大量闲置,文化素质低,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这些现象加以正确引导,下大力气纠正只重物质文明不重精神、只重物质享受轻视精神享受的倾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关系,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享受、文明的享受、科学的享受。

      三是引导人们把享受同一己享受区别开来,坚持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国家富足相结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是人的集合,人是社会的人,超越社会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每个人、每一代人一来到这个社会,就遇到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历史提供的、作为前提存在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舞台上进行活动和享受,个人享受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发展。正是看到了社会对个人的终级保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才提出了解放社会以使个人得到彻底解放的道路。相反,在利己主义者看来,能够满足自我享受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把自己看成是目的,把他人和社会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种利己主义的享受观是有悖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是与小康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使广大民众能够获得更大利益享受、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以社会为本位,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只把个人享受当作自己的追求,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法控制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社会必然导致革命意志衰退、人性泯灭、道德堕落,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都获得享受的满足只能变成一种空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和把握享受,在享受的问题上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统一起来,把个人享受与社会富足统一起来,从而使小康社会的精神环境更加和谐、美好,使小康社会中人的享受得到更加现实的满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