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志发,男,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南昌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社会与国俱存的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我们当今高扬时代主旋律的伟大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其实效性,不仅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字号:

      爱国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很显然,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和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时代,人们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更为凸现

      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否仍具有必要性的认识,源于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和认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革命性的浪潮。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交通、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长足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经济活动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寻求并开拓市场空间,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其重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的全球化,而其集中表现则是金融全球化。资金、技术、贸易、生产、服务的交流把彼此分割的世界市场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交通和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不断克服了时空障碍,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快捷,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技术的应用和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动力。因此,技术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为市场的整合与深化提供了物资保障,而市场则为技术提供了需求动力。

      经济全球化发展验证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科学论断:“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通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像某些西方人士所断言的那样,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大同世界”式的“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托夫勒夫妇曾不无乐观地说道:“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在讴歌‘无国界世界’和‘星球意识’的理念了。”[2]然而,事实却井非如此。当今世界,只有“欧洲共同体”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而在各国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等差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幻想通过增加世界经济交往的“量”来达到其“质”的同化是不现实的。至于“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更是一种神活,经济一体化尚无从言谈,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特质的国家又如何能“同化”在一块呢?的确,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主权国家的经济决策不得不受制于全球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从而使得主权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及职能发生某种程度的让步和转变。而且,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给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经济的某些职能发生变化时,其政府的行政职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面对于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来说,全球交往的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相互激荡愈益激烈,不能不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所有这些都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确给世界披上了“全球化”的色彩,从而给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了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无国界世界”和“人类共同体”的到来。事实正好相反,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国家的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得到了加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规则靠主权国家来参与制定,经济全球化的运行需要主权国家的支撑,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也不能没有主权国家的支持和推动,只是其作用的形式及方式发生了某种改变而已。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趋势,任何国家都只能面对,而不能回避,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力求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增进本民族的利益,推动本国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不可忽视,而且十分必要。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形象地比喻:资本流向全球,而利润则流向西方。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统计,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约17%的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有余。”[3]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共享的盛宴。在西方发达国家享受这顿美羹的时候,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忍受着贫穷落后之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及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的这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止、西化、分化、弱化等手段,始终不忘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称霸全球的野心依旧,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竞争胜利,除了克服自己的僵化模式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趋利避害,急起直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5]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