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创新品质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柏生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创新品质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况中。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塑造或培养人们的创新品质,保证创新品质及其成果的作用力方向。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植有助于创新的社会或群体心理氛围,培植一定的规章制度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知。创新品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创新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我们所说的创新品质,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即精神层面、思维层面和能力层面。换言之,我们可以对创新品质作结构分析,这种结构存在着三种层次的规定性,即精神、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含义。从创新精神层面看,我们把创新主要看作是一种有关创新的强烈欲望、动机、激情、冲动、目的性等,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新意识。尽管我们不把创新等同于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但创新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有效性、奇特性和新颖性。这些有效性和新颖性也许起初是十分细微和不起眼的。但对于创新者来说,他必须是有意识的,即他在头脑中必须有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动机,尽管有些创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而完全排斥创新意识的作用。就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创新来说,在创新动机的作用下,它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提出新见解(新观点)、转换新视角(或提出新思路)、采用新方法(新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和运用新材料(或对老资料进行新的组合)等。

      在精神层面上,我们还可以将创新理解为若干因素的统一,如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等。很显然,任何创新都意味着对某种旧的理论、规则、秩序、要义的突破与超越,而这种突破与超越在最初离不开一定的怀疑意识。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而是表现为两种主要方式,即肯定性怀疑与否定性怀疑。肯定性怀疑是一种不排斥原先认同对象,但假设有更优秀替代者的一种意识,而否定性怀疑是一种完全认定原先认同对象有错误,并认为有一种正确的东西可以替代原认同对象的意识状况。没有怀疑,人们的头脑就会变得十分简单,对任何东西,哪怕是荒唐绝伦也会完全接受,这无疑会使人失去辨别是非的基础。然而,将创新精神仅仅理解为怀疑是不全面的,因为单单怀疑只是表明一种心中的疑惑,它没有外在化为一定的举动,由此怀疑精神需要转化为批判精神,即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事实,指出某学说或事物的正确或错误、优点或不足。在批判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有实证精神,即要求有严格的证据,它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科学的方法、严密的逻辑独立形成而得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在同样的控制条件下是可以再现的。

      创新品质的思维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是紧密相连的。仅有创新意识和动机,缺乏一定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实现具体的创新活动的。人们习惯于谈论“创造性思维”问题,并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美国科勒斯涅克)。还认为诸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而聚合思维、顺向思维不具有创新的作用。其实,我认为,就思维本身而言是无所谓创新不创新的。我们所指从思维层面来解读创新,不是指客观存在着一些创新思维或守成思维,而是指人们具有的那种审时度势、能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和客观情况权变运用某些思维方式的特征。从思维的内容和特点来说,各种思维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地占和条件下各有不同的作用。《孙子兵法》讲究奇正之道,所谓奇正,简要说来就是常法为正,变法为奇。这一兵法之道也是创新的要诀。就以逆向思维来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就从反方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二是仅仅表明一种思路的选择。它从来也不是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而是思维者及时根据人们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而丧失创造力的情况,从而反向地选择与原思维习惯相反的一种思路。所谓逆向,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一时的人们都习惯于反向思维,那么此时采用顺向思维的某人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如果大家都习惯于发散思维,而某人采用了聚合思维,那么他也是选择了“逆向”思维。至于思维有无创造功能的问题,还必须依据环境条件、能力因素等众多变量而综合论定。可以认为,人们的思维都有一定的定势,个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和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保持着某种思维定势,群体也可能在某一时期内保持着某种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可能产生创新作用,但时间一长,这些思维定势由于过分“格式化”(包括形式上的格式化与内容上的格式化)的缘故而逐步丧失了创新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可能产生出奇或创新的效果。当然,相比而言,在同样的条件下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创新概率要高一些,这也与事物发展有先后顺序相关。因此,如果人们习惯于归纳地、正向地、顺势地观察和研究问题,往往容易只看到优点与长处,从而懈怠进取心和创新性,而分析地、逆向地、倒势地观察和研究问题,往往容易发现缺点和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出新见解和新举措。

      至于从能力层面理解创新品质,它更多是提不断超越自身而获得的那些能力,这些能力与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不同,它是一些特殊能力,而且是指人们善于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效用和减少消耗,灵活调度和组合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特殊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