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新探

作 者:
任荣 

作者简介:
任荣(1972-),女,湖南岳阳人,岳阳师范学院两课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 岳阳 414000

原文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世纪面临着各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的一种新尝试。导师制是将任课教师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一种制度。它是教师“教书育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一种需要。实施导师制应遵循示范、层次、民主、激励等原则,可以运用“双选”的方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指数和人才素质的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评估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高校既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对社会思想文化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聚集地;既是孕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这正如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所指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及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的。”(注:邬大光:《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5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立足现实,不断创新,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在新的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应相应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涵义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说到导师制,我国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老前辈曾经竭力提倡。1936年,他刚刚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就指出:“三年前,国际联盟派了几位专家到中国来视察,……指责中国教育的缺点颇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模仿美国,在大学里(实)行学分制,教员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能读满一百廿个学分,就算毕业,这种制度过于机械。”(注:竺可桢:《竺可桢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1-81页。)他还说,最近几年,美国的著名大学也像英国似的实行导师制了。结果是学生的成绩和品德都大有长进。为了改变我国大学“这种教而不训的制度”,他认为一定要选好教授,因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这与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点如出一辙。梅、竺二人之所以强调教授的作用,是因为求学和做人是一个道理。用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凡能认真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注: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由此可见导师制的重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就是指任课教师与所教班级学生之间、每一位任课教师与几位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的制度。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将教师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中,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这将克服过去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脱节的现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导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引导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等。

      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然选择。

      (一)导师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实践形式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韩愈云:“师乾,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明确提出了教书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这对教师教书与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在学校育人中大力提倡“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指每个教师都要有育人的意识,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和义务。在以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却容易忽视教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甚至课堂管理工作,都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干的事,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在于课堂45分钟知识的传授,至于学生学了多少,想学什么,学得怎样,是否学好,并不是十分关心;有的教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有多少学生都不知道;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存在对立情绪。育人意识的薄弱,就会导致育人的低效。导师制将教师育人显性化,将育人对象具体化,有利于教师育人的实践。一方面使教师真正承担起育人的实际责任,从而强化其育人的意识,使教书育人一体化。同时导师制可以使教师走近学生,通过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和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