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校德育主体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玲玲 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 邮编:710032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共性与个性”、“品质与能力”、“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日益开放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苦苦思索与困惑,是我几年来对军校一年级学员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最深的感受。新学员入校正值其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强的特殊阶段,也是从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阶段,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是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历程。因此,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特别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成分——德育,对学员的健康成长起关键作用。然而在学员的思想深处反映出的矛盾,迫使我们回过头来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德育环境,德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近年来,军校德育的方式和方法相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和生动活泼的学员,略显力不从心。所以,更新德育观念,使军校德育方式走出徘徊区,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而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在于拓展德育空间,确立德育主体和切实发挥主体作用。

      事实上,由于德育是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德育方法论的讨论一直是常论常新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德育理论界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德育体系中主客体关系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德育主客体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从不同的教育哲学观点出发,德育体系中孰是主体,孰是客体的问题仍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归纳出6大类:即主导主体论、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复杂主体论、主客体否定说等,各执一词。

      笔者认为德育过程的主客体处于动态的复杂的变化之中,孰为主体,孰为客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一,从学员对理论知识汲取方面来看,学员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加之教员的引导,如此,学生为主体,教材与教员为客体。其二,从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来看,教员是主体,学员是客体,教员起主导作用。其三,从德育的最终效果看,一方面教员必须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结合学员的特点,进行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德育效果是落实在学员的知与行的实践中的,因此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客体。由此可见教员与学员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角色变换是客观存在。在德育过程中,教员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员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原则、科学文化等方面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社会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德育过程的根本点在于把握学员这个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把握学员主体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平等意识已溶入学员的心灵。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学员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情绪波动较大,对社会现实问题敢于直面批判,但又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作为军校应旗帜鲜明地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公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理性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力,培养学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热切地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走出“小我”,走向大我,从“大我”中获得“小我”的自由。

      理论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使军校的德育处于学员积极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之中,而这一良性运作的切入点在于把握学员的主体需要。人的需要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需要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正是内在需要构成了学员的不懈追求,达到人格的提升。学员主体需要的深度与广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准确把握学员的主体需要,才能激发学员的内在动力。

      根据我们连续几年对新学员的调查表明,学员对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都有较高的自觉性,无论是来自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的学员,他们进入军校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成才。我校紧紧抓住学员强烈的成才意识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拓展了德育空间,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作用。首先,课程体系力求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合理知识结构,提高基本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适应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主线。其次,内容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反映现代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增强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尤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启迪学员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综合教育计划,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融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契合了学员成才需要,将德育渗透于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内在品质素养,较完满地解决了学员对于“品质与能力”的矛盾心理,以能力的提高促进品质人格的提升,以高尚的品质促进能力的发展。思想境界提高了,思路开阔了,学员们不仅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尤为可贵的是学员们更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