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密约与美苏东方战略构想

作 者:
田霞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雅尔塔密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于美苏来说,它符合彼此的东方战略意图。美国以部分中国主权作交易,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和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便达到其称霸亚洲的目的;苏联则从维护本国利益立场出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条件,取得中国东北权益,并据此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抗衡。雅尔塔密约正是美苏双方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

      关键词 雅尔塔密约 势力范围 “安全带” 国家利益

      1945年2月上旬,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此时,在欧洲战场同盟国胜利在望,希特勒败局已定,日本也正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在这重要时刻,会议讨论了欧洲战场的军事计划、对德占领、德国民主化、联合国的建立、苏波和德波疆界以及战后安排等问题。这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之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协调同盟国的战争步伐,协商、统一对当时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的看法及处理,进一步发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关于联合国组织方面尚未解决的在安理会内表决程序问题的讨论决定,对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其意义更为深远。关于远东问题,正式会议没有讨论。2月8日下午和10日下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驻苏大使哈里曼和译员波伦陪同下,两次单独会见斯大林和苏外长莫洛托夫,双方就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几经磋商,最后苏联有条件地承诺了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对日作战。此条件为:(一)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二)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原俄国权益,包括: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苏联得以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设一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并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而满洲的主权归中国所有。(三)千岛群岛交与苏联。斯大林坚持这些条件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于是,2月11日,苏、美、英三国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且保证“三大国政府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①。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所作的交易,英国首相丘吉尔只是最后被邀请在协定上签了字。它是一个秘密协定,背着其同盟国中国,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苏美交易的筹码。直到1945年6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指令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该秘密协定的内容通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它使1943年底开罗会议宣言的精神化为一纸空文。开罗会议文件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②。然而事实却是,在讨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时,作为四强之一的当事国却被排除在外。开罗会议还明确规定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归还中国,并且指出:“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③这时,罗斯福似乎若无其事,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只不过被安排事后充当一个被动的签字者的角色。倘若“中国当时如果不同意苏联的任何权利要求的话,那么大概美国和英国本来还要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该项条款。”④

      美苏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雅尔塔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并据此来解决中国问题。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全球时期的全球战略是“先欧后亚”,其宗旨是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中国抗战爆发,美国极力避免参与战争,在“中立”的幌子下采取了两面政策。当珍珠港的爆炸气浪将美国被迫卷入战争漩涡后,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新的转折。罗斯福制定了亚洲战略,它包括两个层次:(1)在战时使中国成为一个可靠的军事盟国;(2)在战后能通过中国来控制亚洲。前者是以解决美日矛盾出发,后者是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而且,战争越临近结束,后者就越显得迫切重要。罗斯福当时担心,日本战败和英法老牌帝国主义的没落将导致远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这时两支力量可能会来填补这一势力真空:苏联的势力将从亚洲东北部向外扩展,民族 主义的政治运动将在前殖民地社会和新殖民地社会兴起,而美国在塑造亚洲面貌方面则应起主要作用。⑤要实现这一目的,最为主要的就是要考虑中国在战后的作用。中国成了他所设想的战后国际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罗斯福的亚洲战略是要通过控制国民党政府来争夺中国以称霸亚洲。他力图把美国的力量与国民党的力量合并在一起,以造成一个有效的战时和战后的联盟。罗斯福之所以采取联合国民党的政策,不仅由于他把蒋介石国民党看作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而且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同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相关。另外,此时战争胜负大局已定,已经不再需要极力促使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了,因此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得到发展。

      既然美国企图战后控制亚洲,那么雅尔塔密约是否违背其战略意图呢?战后,对于雅尔塔密约,西方史学界褒贬不一,尤其美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是美对苏的妥协,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我个人不这样看,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罗斯福之所以签订雅尔塔密约,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由于蒋介石无力抵抗,转望苏军对日作战。美军对日作战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在亚洲大陆上,原指望通过装备和训练国民党军队来打垮日军,但是蒋介石逐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豫湘桂作战,数月之间,失地千里,使美国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才转而积极运动苏联红军承此重任。第二,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缩短对日作战时间,求苏出兵。罗斯福认为对日作战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尽管美国在1943年对日的陆战和空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但在争夺南太平洋诸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惨重。况且美国对日本本土进攻尚处于计划阶段。据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估计,在德国战败后仍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而且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除非使用新的灭绝性武器,然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得再等5个月。如果苏联参战,美国可减少100万人伤亡⑥。他们对日本关东军甚至可能在其本土被征服之后,仍利用中国东北及朝鲜负隅顽抗的危险深为忧虑。因此,苏联出兵拔去此钉,既可减少美军牺牲,又可缩短作战时间。第三,对苏联打败德国后,必出兵同日作战,采取顺水推舟作法。美国深知苏联不会放过在远东分享胜利成果的机会。在此之前,斯大林曾多次表示,苏联将在打败德国之后参加太平洋战争。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说:“实际上,我深信,希特勒一旦被打败之后,即使我们想不要他参加,我们也是办不到的。”⑦但是,“如果俄国人进入中国,他们还肯出来吗?”⑧既然苏联最终是要对日宣战,而且很可能长驱直入,攫取更多的利益,那么倒不如顺水推舟,请它出来,以主动的“让步”换取和苏联达成协议,把苏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纳入美军制定的总战略轨道,从而达到限制苏联在远东扩张的目的。第四,就划分势力范围达成默契。罗斯福对苏联要求的允诺是以苏联支持蒋介石政权统一中国为前提的。这样,一方面确立了美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从而一劳永逸地结束了上个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消极”政策。另一方面,又为在战后远东格局中美国抗衡苏联提供了可靠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在外交上的一大成功。它的深远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当时美国在军事上的需要。因为1945年2月,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了东欧的大部地区,在雅尔塔会议上,当涉及到战后德国、波兰及德国赔款等问题方面,“总统显然考虑到他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影响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所以愿意承认东欧属于事实上俄国势力范围之内。罗斯福认为,作为对应条件,苏联应当承认在西方和东亚有一个强大得多的英美势力范围”⑨。美国渴望战后控制中国,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成为其政策实施的障碍。要统一中国的武装力量,获得对中共军队的控制权,就必须取得苏联的支持和允诺。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如无苏联的支持,则中国共产党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⑩。罗斯福力求在雅尔塔作成一笔交易,承认苏扩大其势力范围的现实,以便取得战后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的保证以及与美国在外交方面的全面合作。美苏划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通过对蒋介石的支持,得到了中国的绝大部分,苏联得到了小部分,即外蒙古独立和在中国东北的权益。雅尔塔协定只是对双方实力的认可罢了。第五,有利于蒋介石战后统一中国。罗斯福认为雅尔塔协定不仅对美国有利,而且对蒋介石也是一笔很合算的交易:苏联不仅以武力帮助中国获得解放,而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这对于处心积虑准备内战,但又担心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蒋介石来说,真好比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后更加有恃无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