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荆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二战中,日本就北进和南进的问题经历了一番周折,并最终选择了南进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形成至关二战的格局,并对二战的进程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就日本由北进和南进并举的战略到最后形成南进战略的过程作一探讨。

      一、南进战略的前奏:日本北进、南进战略的逐步形成及其困境

      近代日本崛起于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宣扬“日本为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表明了日本要跨越日本群岛向海外发展的意图。后来明治开国元勋山县有朋将这种意图进一步明确为大陆政策,提出了捍卫主权线和防卫利益线理论,把开辟利益线的矛头首先指向了朝鲜和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大陆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打败了东亚大陆的两大势力——满清帝国和沙俄帝国,攫取了朝鲜、台湾,并从沙俄手中夺取了对中国东北的霸权。但其东亚地位仍处于北方沙俄威胁之下。与此同时,美国随着其经济飞跃发展,也发出了它希望在中国得到发言权的最早信号: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在菲律宾建立向亚洲扩张的第一个军事基地;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发表了门户开放的演说;1900年美国首次派军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1906年美国在摩洛哥问题的国际问题上同日本及其他大国谈判以保证中国的门户开放。①表明美国抛弃了长期以来依附英国仰人鼻息的合伙地位,开始实行独立的远东政策。因此为了防范沙俄对中国东北的野心和对付美国的门户开放,日本统帅部在1907年首次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声称,除“主要针对俄国,准备日俄再战”以期确保在大陆既得利益外,“由于海军的强烈主张,国防上的对象按照俄美法顺序排下来”。首次把美国排在俄国之后,列为主要敌人之一,是为北进、南进之萌芽。

      一战后的二三十年代,随着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日本南进、北进战略逐步形成。

      首先,“南进论”在日美对远东霸权的争夺过程中出台。一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使日本争夺东亚霸权的大陆政策严重受挫:日本被迫交出了远东的一些权益;海军比例受到了限制;日英同盟被撤散。而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得以确立,美国加紧了对远东霸权的争夺。因而日本有了“想在远东争霸必须打倒美国”的认识,石原莞尔在《战争史大观》中甚至认为“欧洲大战后两洋文明的中心移到了美国,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是日美真正的世界大战”。此后,日本便把美国作为其远东霸权的主要竞争对手。30年代,日本在东方、德意在西方发起了对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的武力冲击。他们利用英法美对苏俄共产主义的恐惧和仇视,以反苏反共为诱饵从英法美的凡、华体系中获取大量利益。东方日本一方面不满于西方对“满洲国”的不承认,另一方面又受德意侵略冒险的步步得逞和英法美不干涉绥靖政策的鼓舞,侵略野心急剧膨胀,认为可以利用西方的绥靖政策乘机侵占全中国和南洋地区,建立东亚霸权。因而在1936年海军拟定的《国策要纲》中提出了“确保帝国在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发展”的方针,首次提出了“北守南进论”。③

      其次,随着苏联的崛起,日本陆军又把北进摆到了首要位置。十月革命后,沙俄帝国倒台而新生苏俄又把主要精力用于国内建设,故一段时间内日本认为北方威胁减轻而把咄咄逼人的美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但在20年代苏俄渡过了最困难时期,国力增强,并在中国支持孙中山的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心创办黄埔军校,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国共势力迅速壮大,北伐兴起。苏联国力的增强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使日本认为其东亚大陆地位再次受到了来自北方苏俄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因而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田中声称:“我国再次与俄国展开斗争,将是我国国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④此后“日本陆军便把苏联的崛起看做它向大陆扩张的障碍,因此又把俄国当作头号潜在敌人了”。⑤1936年在陆军拟定的《国防国策大纲》中,日本更明确地提出了“首先倾注全力迫使苏联屈服”,“在消除北方威胁之后,再以实力积极推行我国对南洋及中国之国策”,即“先北后南论”。⑥

      这样,在1936年日本海、陆军分别提出了“北守南进论”和“先北后南论”。为协调两种意见,日本统治集团对《国防方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确定了“以美国和苏联为目标同时防备中国和英国”⑦的方针。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五相会议据此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根本国策。这就把以苏联为敌的北进政策和以英美为敌的南进政策正式列入了国策,南进和北进战略正式形成。

      为了为南进和北进作准备,日本采取了中间突破先打中国的策略。但日本的如意算盘很快破产。在中国战场日本不仅没有在短期内征服中国,相反,随着中日战争的长期化,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被拖住在中国战场,北进、南进策略受到了极大牵制。1938年11月日本宣布在中国建立东亚新秩序,要独霸中国排挤美国的门户开放;1939年7月又迫使英国政府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利益。在日本咄咄逼人攻势之下,美国被迫采取对抗措施,于7月26日通知日本1911年的日美商约将按规定在半年后废止。这对于严重依赖英美经济的日本来说无异于在日本脖了上套上了一根绳子,因为“在1940年1月26日以后美国就可能不再让日本染指美国的资源,而维护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别是钢铁和石油都是从美国获得的”。⑧日本南进意图受挫。与此同时,日本北进试探也遭失败。为寻求北进可能性,日本在中国东北不断制造边境纠纷,以试探苏联实力。1938年7月日本挑起了张鼓峰事件,结论是“明确了苏联军队的火力和机动力量极其优异,对苏作战并非轻而易举”。⑨日本还不甘心,1939年夏又挑起了诺蒙坎事件,结果“再一次证实了苏军的火力和机动力量占压倒优势。”⑩同时,日德对苏同盟也遭致命打击,在日本挑起对苏边境纠纷时,德国为了对英法作战,希望日本在远东牵制英法美,而急于把将来的德日同盟针对对象扩大到英法美,并于8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不仅使日本的日德对苏同盟计划落空,而且也宣告1936年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破产,日本对苏北进战略受到彻底打击。基于以上原因,日本确定“对苏作战延期到军备现代化之后”。(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