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正林,1956年生,武汉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干部;郭豫庆,1950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8世纪,在英国兴起的“大农业”经营体制(指集中组织生产和经营的大型雇工农场体制,与农民独立经营的家庭农场体制形成对照),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农业发展,包括20世纪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理论及其实践。那么,英国历史上的“大农业”体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一

      英国农业体制的演变大致可以1760年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760年之前的几个世纪,庄园制逐渐瓦解,农民家庭经营体制发展和兴盛起来;1760年之后,这种体制开始衰落,逐渐被以雇工为主的大农场经营制所代替,并最终形成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一)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兴盛时期

      中世纪,英国农业的经营体制是典型的庄园制。在这种体制下,农业劳动者受封建关系的严重束缚,不具备发展家庭自主经营的条件。直到1300年时,大部分乡下人都被列入“维兰”(Villanus,即农奴)。维兰构成了当时英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①。1300至1500年之间,英国农村中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庄园制逐渐瓦解,维兰开始变成自由农,并获得了在通过赎买或分得的一块土地上独立经营的权利,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发展起来②。自1500年以后,英国农村的劳动者绝大部分都成了独立的自由农,农民家庭经营体制成为英国农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当时,“在英格兰,这些自由农或小土地所有者住在平均拥有80英亩的土地上,这些土地每年为他们带来20英镑左右”的收益。“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在当时是由公簿持有农(censitaires)构成的,……不自由的农民几乎不到1%”③。“只有极少数的人保留着真正的农奴身份。……领主保有地农业中的‘正统’制度至1500年时几乎全部废除了”④。哈里森把当时英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四大类,指出农村中的自由农阶层“显然在居民人口中占大多数”⑤。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小屋农”也逐渐获得了迁居、占据“宅边地”、垦荒围田的权利和机会⑥。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势力开始衰落,大量原来由教会、王室、贵族垄断的地产被重新分配、买卖,或者以新型的契约形式出租给他人耕种。“这种情况在英格兰中部的产粮区尤为盛行”,从而促进了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6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农村从事家庭自主经营的新型农户曾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1/3以上⑦。

      这一时期,畜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家庭经营的趋势。在中世纪,英国的牧羊场基本上属于贵族所有。但是到了15世纪,这些大牧羊场已经解体,甚至消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农民的小型牧场和羊群。在16世纪前后,由教会和贵族阶级控制的大型牧羊场基本上消失了。这些土地大量流入农民手中,使农业家庭经营体制不断发展和兴盛起来,其势头一直延续至17世纪中期。直到18世纪之前,仍然保持着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没有出现土地大量向贵族手里集中、雇工农场大规模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没收农民土地的事并不多见,更常见的则是将领主的土地拍卖给农民。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总之,18世纪中期之前的几个世纪中,英国农业处于农民家庭经营体制兴盛的时期,它反映了英国农村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基本特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

      (二)家庭经营体制的发展,奠定了英国“农业革命”的基础

      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发生之前,都有一个农业的先期繁荣阶段。农业的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这个发展过程被称为“农业革命”⑧。英国的农业革命发生于1700年前后,早于“工业革命”约半个世纪。农业革命使英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⑨,从而为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这一前提首先表现为“农业剩余”,即农业总产量与农民自身消费量之间差额的增长。“农业剩余”增长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工业革命才成为可能。17世纪初叶之前,欧洲各国的农业剩余长期徘徊在一个低下的水平,几乎不存在农业生产率持续增长的情况⑩。尽管劳动力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农业生产中,但是仍不能摆脱周期性的饥荒、疫病流行的威胁。因此,解决的办法往往采取诸如战争、强制移民等手段,来恢复人口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平衡。这就是经济史家所说的“马尔萨斯循环现象”。然而,到了17世纪末期,这种现象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英国的农业于1600-1800年间,在耕作技术、劳动生产率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在家庭农场主经营的土地上,开始试验改进耕作制和牲畜饲养方法,引进播种机、马拉锄,推广较科学的“诺福克”轮作制,种植适宜气候和土质条件的经济作物。在英格兰,农业生产率已领先于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11)。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农业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连续大丰收,农产品剩余开始迅速增长。据估计,英国在1650年,小麦每英亩平均产量约为11蒲式耳,1800年增至约19.5蒲式耳,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77%(12)。1655年,英格兰地区小麦的收获为6∶1-8∶1(播下的种子为1),1770年增加到10∶1(13)。1700年前后,英国人均消耗的热量明显增加,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了人均生理需要的下限(参见表1)(14):

      英国人均消耗热量变动情况

      年代 人均耗热(卡) 年代 人均耗热(卡)

      15501000 1650 1800

      16001400 1700 2400

      在人口增长较快和人均消耗粮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谷物和面粉出口量开始迅速上升,1750年其出口量大约为20万吨,相当于100万人口一年的消耗量。这一事实说明,英国农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当时的人们称英国为“欧洲的粮仓”(15)。农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农产品长时期保持了低廉的价格,即使是在1740和1745年发生了灾荒,也基本上未对农产品市场产生多大影响(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