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合成体。其中,除土著印第安人外,其余都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情愿或不情愿地由世界各地迁移来的。殖民地晚期,美国只有十几个民族集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增长到60个,目前已经达到100多个,而在美国人口普查局注册的大大小小的民族名称,则有1500个左右①。 令人称奇的是,美国虽是当今世界上一个种族驳杂的多民族国家,但其民族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却是相当高的。当多民族的苏联、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在民族主义的烈焰下,顷刻之间解体,以前统一的政治版图上忽然冒出一个又一个民族国家的时候,美国的民族格局虽有种族冲突的小恙,却无民族独立、国家解体的动荡。要解释美国民族一体化的成就,现代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 美国民族一体化的根芽,是附着于美国社会一体化这颗大树上的。以分散性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殖民地时代,实际上正是美国民族性非常强烈、一体化进程甚为缓慢的时代。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哈罗德·福克讷,对于殖民地时期美国经济的评述是:“在英国移民定居于美洲的头两个世纪里,经济生活主要是农业性的。当时的农业是以欧洲带来的简单的生产技术为基础,再加上当地印第安人的一些土法进行。除了主要是位于南部的几个较大的农场之外,农业的基础是建筑在小农庄之上的。虽然各个农业单位并不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除了少数几种商业性的农产品之外,市场的交易量都很小。在这样一个面临着劳动力和资金都感缺乏的简单农业基础之上,殖民地之间的贸易量也不多;而且除了家庭工业和小工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美洲革命时,殖民地上的居民约有250万人,但是他们分散于广大的地区。如果同现代比较,那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文明”。“美洲的少数几个较大的中心地区之间,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有驿站马车的正式通行。……就是到了1794年,从波士顿乘马车旅行到纽约,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也要行走一个星期的时间。”② 殖民地时期经济水平的低下和社会联系的薄弱,使那时期的美国民族格局呈现出了突出的分散性和不一致性。甚至到了独立革命爆发之时,美国社会中种族与民族多样性的特征仍然很明显。 开明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的个人主义,广袤无垠的开放土地和外来移民连绵不绝的涌入,在北美造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1776年,属于今日美国的那片大陆上,约有各色人口300万。其中英吉利裔移民是最大的民族集团,有120万。非洲黑人约60万,大多住在南部(约52万)。土著美国人,即印第安人,人数在60-70万之间,主要居住在纽约北部、俄亥俄河流域、东南部和密西西比河以西。苏爱人和德裔移民,分别约为30万和25万。另外,还有总数约20万的法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威尔士人、苏格兰和犹太人,多聚居于中部殖民地③。 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殖民地晚期,各欧裔移民民族集团颇大程度上是各行其是。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强调个人自由、道德革新、技术发明和商业智慧的“杨基文化”非常兴盛。英吉利族裔的殖民地人民,感到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集团,一直努力推行同化事业。他们在德国移民社区开办“慈善学校”,不仅教学生们英文读写知识,还传授英吉利人的生活习惯。居住在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的瑞典殖民者,习惯于烧树垦荒,用草木灰肥沃田地,并且象在故国那样,喜欢建造原土房屋。他们也建立自己的路德教教学和教区学校,用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下一代。在纽约市和纽约的赫德森河上游与新泽西的特拉华河一线,荷兰文化兴盛。荷兰移民的木制房屋,总是紧挨着新教教堂和教区学校。教会是社区的中心和福利组织。学校教授荷兰加尔文教义和荷兰语。1776年,荷兰人建立“女王学院”,培养在美洲工作的荷兰新教牧师。由于荷兰人地域上集中,强调母语,荷兰文化在中部殖民地具有很强的势力。德国移民集团构成另一个独特的文化单位。由于在旧世界求生艰难,德国移民生活勤俭,善于组织,讲求效率;也因故国的政治分裂和外敌入侵的痛苦经历,德国移民猜疑陌生人,对政治明显淡漠。来美的德国移民主要是农民。美国18世纪的大学者本杰明·拉什博士曾研究过德国移民的耕作方法,发现其耕作技术是其他北美农民所欠缺的:“德国移民经营的农场与其他人经营的农场不同,一望便知,他们的谷仓特别大,他们的房屋朴实而紧凑,他们的围墙特别高,他们的果园一望无际,他们的田地肥沃,草场茂盛。一般说来,他们的一切都显现出一片富足而井井有条的气象。”④德国人家庭庞大,妇女经常劳作田间,子女在婚后往往住在老家附近。德国人的路德派、改革派和虔信派教会,散布在德国移民社区;教会创办教区学校,用旧世界的语言、信仰教育儿童。苏格兰——爱尔兰血统的移民(亦称“苏爱人”),不似荷兰移民或德国移民那样具有鲜明个性,他们的生活区域比较零散,喜欢在河边低谷旁居住。经济状况低下者,多聚居于地价便宜的边远地区。苏爱人血亲观念淡薄,性喜迁移,在某地刚刚居住不久,便又重新携带家眷,到新的地方尝试命运去了。苏爱人的这个特点,或许是因为他们经济基础太薄弱,只宜搞些粗放型产业,缺乏雄厚的资本同他人作持久的竞争。 殖民地时期,非洲黑人的文化遗产消失得最为厉害。原因是奴隶制度的摧残和黑、白人种的混杂居住,同一族源的人没有聚居一地的机会和可能,逼迫黑人尽快丢弃原有部落文化。被奴役被歧视的地位,使黑人的早期文化适应呈现被动接收的特点。而黑人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之弱小,也是由于来自非洲的黑人原来即无语言、文化和经济生活等共同点。虽然南部的黑人数量十分可观,但他们是奴隶主分期分批从非洲不同的地区和部落买进的。奴隶们除了肤色与命运相同之外,文化上,很难找到可资沟通的东西。整个殖民地时期,土著印第安人与白人移殖民在文化上沟通,几乎还谈不上。尽管在殖民初期,白人和某些印第安人部落之间出现过某些军事上或经济上的交往,但总体看,两个种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和敌对的。印第安文化的原始状态,使得欧裔白人以好奇、蔑视和敌意的心态加以面对。而双方因经济利益的根本冲突,各自的文化主核没有受到多少动摇,某些白人曾做出过要同化印第安人的努力,但成功的事例实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