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其杰,1963年生,现在阜阳地委党史办公室工作。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一瞬

      1974年8月8日,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极为深刻的震动。这场“漫长的恶梦”笼罩了美国,①美国人民陷入一片“沮丧、幻灭和失望”的情绪之中,作为国家的主权和威严的象征的总统在人们心目中黯然失色。20年过去了,水门丑闻的余波仍未平息,稍有风吹草动,这次事件的阴影就在美国政治舞台上重新出现。

      水门事件本是发生在总统大选年的一起“三流撬窃案”,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然而,到了1973年5月,这个微不足道的破门偷窃案却成为一件沸沸扬扬、众人皆知的政治丑闻,这就是有名的水门事件。到底是什么力量把此事件昭示于天下,并引起国会和司法部门注意的呢?是什么力量煽起水门事件这把火,并抓住不放,最后导致尼克松辞职的呢?在一般美国史书中,只是简单地叙述此事的前因后果,列举一些史料;有人著文评述水门事件,也只把尼克松的倒台归结于三权之间制衡的结果,尼克松总统是权势集团之间斗争的牺牲品,而忽略了美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

      1972年6月17日凌晨,在华盛顿水门大厦里,5位白宫“管子工”偷偷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和民主党主席的办公室,奉命偷拍文件,按装窃听器。“管子工”们完成预定任务后,正欲撤退,被值勤警察抓获。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就此爆发。

      水门事件发生在两党竞选正酣之际,而且发生在首都华盛顿,当然是条有趣的新闻。然而,倘若“管子工”和警察局嘴巴严紧,无人走漏风声,悄悄了结,也许水门事件就此瞒天过海了。但是,在美国,新闻媒介嗅觉非常灵敏,而且触角发达。所以,水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晨,《华盛顿邮报》总编辑霍华德·西蒙斯就得知昨天夜里有一伙奇特的窃贼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房间的消息。于是,他派艾尔雷德·刘易斯和鲍勒·伍德沃德去采访。这仅是偶然的巧合,但就是这一巧合揭开了水门事件的序幕。《华盛顿邮报》的编辑精明强干,想象丰富,大胆泼辣,决心把这个事件搞个水落石出,而伍德沃德则热衰于追根刨底,“就象鼹鼠一样,白天挖、黑夜挖。”②从一开始,《华盛顿邮报》就形成了最佳报道班子,并得到执行总编辑本杰明·布雷德利和老板凯·格雷厄姆的支持。尽管水门事件是一件捉摸不定、转瞬即逝的新闻,但还是被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想象力紧紧抓住了,并勇敢地披露于报端。

      水门事件开始时很像一篇侦探小说,它来自警察的犯罪记录簿,并未真的涉及政治,不过是一条非常吸引人的新闻消息。于是,伍德沃德怀着一种专心致志的热情投入报道之中。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以“企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驻地安装窃听器的五名罪犯”为题刊登一篇极其详细的报道,报道明确指出,夜闯民主党驻地的人携带了电子窃听器和照相机,为首的是一名叫詹姆斯·麦科德的前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最初,这条新闻并未引起所谓的轰动效应,“公众对此没有反应”。③但在当天晚上,却取得了巨大突破。《华盛顿邮报》记者尤金·巴钦斯基发现警察曾在两个古巴人身上搜出两本通讯录,上面写着霍华德·亨特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注有白宫字样。于是,伍德沃德敏锐地抓住这条重要线索不放,千方百计地查明了闯入者与亨特的直接联系。6月20日,该报以“白宫顾问与窃听嫌疑犯有联系”为标题刊登了这条新闻。水门事件的轮廓初步显示出来,这大大鼓舞了该报报道水门事件的新闻班子。从此以后,《华盛顿邮报》新闻部主伍巴里·萨斯曼就看出这个事件不过是一张大网中的一个小结,被抓获的“窃贼”不过是一个小卒。他始终怀疑尼克松与水门事件有关。④

      到了7月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了代表大会,有关水门事件的消息越来越少,有被淡忘的危险。西蒙斯对此深感焦虑,他不愿意让这条新闻就此烟消云散。可是,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一个关系到《华盛顿邮报》未来命运的决定:成立伍德沃德——伯恩斯坦采访小组,继续调查水门事件。他们俩本着“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查明事件的真相”。两人首先从“两簿”——地址簿、银行簿入手,进行全面、艰苦、紧张、繁杂、琐细的调查、采访工作。他们采取的是“蚕食”或者叫“缩小包围圈”的战术,其路线是:“撬贼”→Creep(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白宫→总统本人。这条进攻路线不是事先划定的,而是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总统手下人”权力之大,手段之多,非两个稚气未脱的年轻记者所能匹敌的,但他俩本着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行事。1972年7月下旬,两人从撬贼的脏物中发现和亨特名字相联系的一张只有达尔伯格签字才能提取的2.5万美元支票。经过艰苦的查询,证实了这笔钱后来交给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政主席斯坦斯,这样,又发现了撬贼案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联系。于是,8月1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两人署名的文章:“窃贼嫌疑犯的报酬在竞选经费中开支”。打开一条裂缝就是向真情实况又靠近了一步。于是,《华盛顿邮报》便步步卷入了同白宫的全面对抗之中。一篇新闻又引出另一篇新闻,其主题总是将水门事件同更高一级的人士联系起来。此时,水门事件的报道进入最紧要的关头。因为随着报道的深入,白宫对《华盛顿邮报》的威胁也越来越多,《华盛顿邮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而且,在1972年的整个后半年里,美国几乎只有《华盛顿邮报》一家报纸单枪匹马地报道水门事件,“他们需要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⑤才能坚持“孤军作战”。但不论形势如何惊险不测,《华盛顿邮报》的决策层一直表现出坚定和自信,坚持要把调查进行下去。

      随着内幕的层层曝光,光靠先前的一般调查和推断已远远不够。为了更多地获取内幕情况和核实已有的材料,两位记者有意识在首脑部门建立了种种内线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关系莫过于“深喉咙”了。从此以后,大多数有份量的揭露文章都是靠内部信息写成的。1972年9月29日,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经过核查,发现搜集的情报已逐渐指向米切尔,于是发表了一篇报道,揭露米切尔当初担任司法部长时,曾利用一笔大约35万到70万美元的秘密竞选经费收集民主党派的情报。10月6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又一篇内幕消息:“联邦调查局已查明一家得克萨斯州的公司非法提供了一笔捐款,款子被转移到墨西哥,并转入夜贼伯纳德·贝克的银行户头。”至此,水门事件的脉络基本上清晰了,撬贼同Creep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下一步该是白宫了。10月10日,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根据“深喉咙”提供的线索撰写了一条报道,“联邦调查局查明尼克松的助手们对民主党进行破坏活动”。文章指明道姓点出唐纳德·H·西格雷迪负责指挥这种破坏活动。《华盛顿邮报》的揭露对象逐渐迫近尼克松的亲密助手之一——霍尔德曼。10月25日,该报又以“证词表明尼克松的高级助手同秘密基金有关”的大字标题报道说:“尼克松的两位白宫事务高级助理之一霍尔德曼用50万美元的白宫特别经费进行政治刺探活动。”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