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拉格和约”看“敦刻尔克之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敦刻尔克之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希特勒在大战开始取得一连串的重大胜利之后的第一次大的失误,对以后的战争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布拉格和约”是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后双方缔结的停战和约,它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灵活外交的杰作,对于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统一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二者的结果截然不同,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却极其相似。笔者认为:希特勒在敦刻尔克造成失误同俾斯麦签订“布拉格和约”的动机一样,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一

      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西线发动了猛烈进攻。在短短十几天内,西方盟国部队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到5月24日,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进抵阿运河一线,逼迫英国全部远征军连同法国、比利时的军队近40万人撤于敦刻尔克狭窄的三角形地带,面对大海和强敌,联军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就在这个时候,德军最高统师部发来希特勒签署的命令:“向阿拉斯西北进军的部队不应越过朗斯——贝顿——埃尔——圣奥麦尔——格腊夫林一线(即阿运河一线)。在西翼,所有的机动部队都应停止前进,让敌军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线”①。直到5月26日这项命令才被取消。希特勒的这项命令使英国的“发电机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被围联军绝处逢生,共有33万人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到英国,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这是开战以来德军统帅部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失误。对于当时希特勒发出的这项带来严重后果的命令的目的和动机,半个世纪以来,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作出了种种猜测和解释。但多数人强调希特勒作出此项决定的动机和目的在军事方面,对于政治方面的因素,则未提及或予以否认。实际上,正是人们过分地关注于军事因素,才造成了太多的困惑。当时,在运河防线上,“抵抗德军坦克集团的只有法英一些零星兵力——6个没有炮兵的步兵营”②。而在敦刻尔克西面和南面的运河线上有伦斯德将军的A集团军的七个装甲师,在此处联军的抵抗是很弱的。因此,5月23日,德国的装甲部队毫无困难就攻下了“这一翼侧仅有的反坦克障碍,一渡过河就没有什么能挡住他们”③。德军一旦渡河攻占敦刻尔克,联军将被全部封进口袋,束手就擒。希特勒的这项命令在军事上的严重后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此他不可能预见不到。但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是德军在敦刻尔克一役中的得失,而忽视了这样一点:此时的希特勒不只是一个具体的战场指挥官,他是作为德国最高统帅来考虑问题的。无疑,德军再向前推进一步,肯定会再一次取得巨大胜利,联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这样的胜利对德国来说已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无论从希特勒的主观思想还是当时德国本身的客观条件来说,德国都不可能象征服波兰、法国一样去征服英国。

      当时的德国虽然与英国处于战争状态,但希特勒对英国的态度却很微妙。就在作出“奇怪的命令”的5月24日,据伦斯德将军的作战处长古恩特·勃鲁门特里特将军追忆当天希特勒与伦斯德将军的会晤时说:“希特勒……认为战争在6个星期之后就可结束。他希望战事结束后,能和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条约,这样,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就打开了,……后来,……他竟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的必要,……他说,他要求于英国的,不过是它应当承认德国在大陆的地位,如果德国能够重新获得它的殖民地,那当然再好不过,但也并不是非如此不可……他最后说,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在一个英国认为可以接受而并不有损于自己尊严的基础上媾和”④。在对待英国的态度上,“希特勒从来没有指望德国将来要向西方扩张,同英法的冲突,不是由于他对西方国家本身提出了什么要求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它们不同意德国在中欧和东欧随意行动而产生的,这一直是英国和德国之间在1938年和1939年的争端,……到了1940年,仍然是这个争端”⑤。据德国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在5月20日,也就是德军攻占阿布维尔那天的日记:“元首……已在准备和约,主要内容为:归还最近400年来从德国人民手中夺去的领土和其它有价值的东西……。”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希特勒已经认为德军在西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力量已被击垮,下一步就是准备与英法议和了。希特勒甚至还多次提到保持英帝国作为“世界均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⑦的意义,在1940年7月13日哈尔德将军的日记中提到:希特勒认为用武力迫使英国投降,“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日本、美国和其它别的国家有好处”⑧。英国是一个殖民大国,它一旦垮台,势必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它整个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而一战之后,战败的德国丧失了它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是一项空白,一时上述情况发生,忙于战争的德国是得不到它的多少遗产的。“如果今天英帝国垮台的话,……我们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因为我们不会是他们的继承人”⑨。受益者将是日本、美国等其它国家,这是德国所不愿看到的。在希特勒看来,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不在英国和其它的西欧国家,他对于入侵英国缺乏兴趣。”早在1939年11月,雷德尔海军上将就已命令他的海军参谋部研究横渡英吉利海峡所涉及的问题,但是他在1940年5月21日和6月20日两次会议上试图以此引起希特勒注意的努力均未成功”⑩。这一方面是由于希特勒对德国海军信心不足,二战前德国海军发展迟缓是一项战略性失误,在占领挪威时又遭到进一步削弱。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跨越那条窄窄的海峡对德国海军来说是吃不消的。另一方面,希特勒一直认为,在德国取得了欧洲战场上的巨大胜利之后,英国已失去继续奉行他们先前政策的理由。并且他从英国的角度考虑,认为“如果英国人聪明的话,他们就会抓住关键的时刻来一个向后转——他们应同我们并肩前进。如果英国人现在退出战争,那将会成功地把他们的主要竞争者美国越出角逐三十年。”“英国只有同欧洲联成一气,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它必须有能力在一个大陆组织的范围内保卫其帝国的利益。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它才能保住帝国”(11)。基于这种思想,希特勒甚至没有制定出对英继续作战的计划。而是多次向英国发出和平呼吁,期待着来自伦敦表示愿意与德国和谈的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