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大小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把非洲推到了殖民主义威胁的最前沿。从1880年起,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猛然加快。在此之前,非洲仍有80%的国家和地区是独立的,而在此后的30年中,非洲几乎已被列强瓜分殆尽。面对殖民主义的瓜分狂潮,非洲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终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并因此在大瓜分中成为少有的幸存者之一。本文拟就埃塞俄比亚在大瓜分中得以幸存的原因进行探讨。 在大瓜分的狂潮中,埃塞俄比亚犹如狂风恶浪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国际大环境和埃国内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后者起着主导作用。 一、埃塞俄比亚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 战争,其实就是军事实力的较量。1882年埃意《乌查利条约》的签订,为埃塞俄比亚改进军备武装大开方便之门。条约不仅规定了意大利支付给埃方200万里拉、3万支步枪和28门大炮的义务,而且条约中规定的埃军可以通过意大利输入军火的条款使埃国在减少许多外交麻烦的境况下,更多地与欧洲列强接触并购买军火。至1893年,曼涅里克(1889-1913年在位)已拥有8.2万支步枪和28门大炮。曼涅里克用这支军事实力征服了累卡、沃拉莫、锡达等地区,重新确立了中央政权的权威,使原先的地方割据势力保持了与中央的团结一致。1894年2月,戈贾姆的海马诺特到亚的斯亚贝巴向皇帝表示效忠。一度曾与意大利驻厄立特里亚总督有联系的哈勒尔省豪强马康南公爵也同意大利人继绝了来往,并表示:“我的皇帝要我到哪里,我就准备在哪里英勇地献出自己的鲜血。”①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无疑使埃国的国防力量大增,同时亦为曼涅里克集中兵力抗击意军扫除了后顾之忧。另外,曼涅里克还要求归顺省份提供黄金、象牙,缴纳税款,以充实国库,保障军备。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以前,埃塞俄比亚已拥有一支配备11.2万支当时欧洲较为先进的来复枪的军队。这与非洲其他地方在抵抗殖民主义入侵时使用刀、斧、矛、盾、过时的燧发机丹麦制枪枝、前膛装药的毛瑟枪是迥然不同的。 1895年埃意战争爆发后,在两国军队数量的对比上埃塞俄比亚占尽了优势。埃国除大量使用古代火器和长矛的战士外,装备近代步枪的士兵就超过10万人,而侵略军总共1.7万人左右,其中意大利人10596名,其余则是从殖民地厄立特立亚征集来的士兵。尽管意大利人拥有56门火炮,而埃方只有40门,但这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埃塞俄比亚方面利用熟悉的山地地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先后取得了安巴拉吉山大捷、默克莱大捷,特别是阿杜瓦一战,使侵略军遭到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对此,西方报刊也惊叹不已:“不敢设想,一个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及其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阿杜瓦战役后,曼涅里克仍坚持大量储备武器。英国旅行家约翰·博伊斯证实了这个事实。他指出,在20世纪初叶,“实际上全体阿比西尼亚人都以步枪武装起来”,“在非洲,阿比西尼亚人是武装得最好的本地种族”,“它不容易被任何外国征服”。1902年,在纪念埃军阿杜瓦胜利六周年的亚的斯亚贝巴的军事检阅中,参加的军队估计有60万人--比帝国全部军事实力还少约10万人,其中有9万人是常备军。全部军队都装备有近代化武器。面对如此强大的武装,任何列强都会有所顾忌的。其他列强在长时期内不敢轻易发动侵埃战争,以免重蹈意大利的覆辙,即是明证。正是基于此点,可以说埃塞俄比亚的幸存是其军事实力远远超过意大利在非洲的军事实力的必然结果。 二、埃塞俄比亚建立了遏制殖民瓜分的政治机制和经济体制 18-19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还处在封建割据的“王侯纷争时代”,皇帝空有其位。这给欧洲列强渗透和侵略以可乘之机。但是,到西奥多二世(1855-1868年在位)时,他凭借一支农牧民队伍,花了七年时间完成埃的统一,初步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西奥多比较坚决地推行了“同化”政策。首先,推崇阿姆哈拉-提格雷文化,其特点是信奉正教教会的基督一性论派,使用阿姆哈拉语和提格雷语,实行“以权势人物为核心结成一体的由上而下的等级制度”的社会政治结构等,形成一种统一的阿姆哈拉-提格雷核心,并以此作为向其他地区扩张的跳板,这无疑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其次,他进行了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帅的军队,废除军队由当地农民供养的“盖巴尔制”,并聘请外国技师协助设计制造火炮,还以欧洲军队为模式训练西式新型军队,开了军事西化之先河,为后来的曼涅里克的军事改革树立了光辉榜样。他还限制教权,扩大皇权,推行同教政策,希图建立一个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国。这一政策使得为宗教而战的信念在人民心中扎下了根,这在以后埃塞俄比亚人抗意卫国的战争中极为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当约翰四世(1872-1889年在位)登上皇位时,尽管埃塞俄比亚又陷入了混乱之中,但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使他仍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至曼涅里克皇帝统治时期,则将这种统一从形式到实力上都推向顶峰,完全建立起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政治机制。曼涅里克的政治体制由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县、省和国家,它们分别由领主、总督和皇帝统治;皇帝任命省督,省督任命领主或分督并负责治理本省所辖各县;省督、领主都必须向皇帝效忠。这一体制显然突出了皇权的核心地位,“他一身执行制度化的行政、立法和司法职能”②,成为国家统一和独立的象征。这一体制在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斗争中发挥着积极的领导作用和精神鼓舞作用,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在国家统一和皇权稳固的前提下,有着非凡的西方思想、并渴望自己国家的强大和现代化的曼涅里克又着手进行了经济、文化改革。1892年对军队实行什一税;1894年第一次发行国家货币;随之建立了西式的邮政系统,创建银行和学校,并向瑞士和俄国遣派留学生,甚至按照西方传统习惯于1907年建立了第一届内阁。正因为如此,“在曼涅里克统治结束时,埃塞俄比亚已置身于现代化的道路上”③。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强大,确立了曼涅里克的领袖和权威地位,从而使他的政权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在抗意斗争中,战争的正义性使全民都极负责任感地投入进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氛围弥漫于全国。人民给皇帝的军队领路并报告意军的动向。与此相反,意大利人却面临着当地居民的敌视,陷入了混乱,阿杜瓦战役中,意军就是被所谓的“向导”带入了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包围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