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成立了中国战区,但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美英两国也没有具体讨论过中国大陆的战略指挥和部署,中国基本上仍是独立作战。盟国也没有地面部队在中国大陆作战。在军事方面,中国与盟国发生关系最多的是缅甸战役。盟国之间在缅甸战役问题上的合作与纷争构成了大战期间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缅甸保卫战失败:中美关系第一次危机 珍珠港事变后,蒋介石立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在重庆召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作战。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英国代表是驻印英军司令、陆军元帅韦维尔(ArchibaldWavell)。会上开始暴露了盟国间战略观点的分歧。与英国生死攸关的战场是欧洲。在亚洲,英国考虑得更多的与其说是战胜日本,不如说是如何维持、恢复它的殖民帝国。当时,缅甸尚未陷落,英国考虑的是如何用英国力量保住缅甸。缅甸丢失以后,它关心的是如何防卫印度,并由英国军队打着他们撤退时的旗帜去收复缅甸。它不想让美国军队在它先前的殖民地作战,担心美国影响将取而代之。它也不愿让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除了中缅之间有未定边界外,它担心中国参战会刺激这一地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鼓励脱离英国的倾向。战时常驻重庆的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写道:“英国人进行着两场互不相干的战争。在欧洲,他们光荣地为人类的自由和摧毁纳粹奴役制度而战;在亚洲,他们为维持现状,为大英帝国,为殖民主义而战。”①话虽尖刻,却不无道理。在此后两三年中,中英之间,美英之间在缅甸战役问题上争吵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中国的全部海岸均已为日军占领,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是在仰光登陆、经由滇缅路输入中国的。中国方面理所当然关心保卫缅甸问题。但韦维尔却说,中国只要将已在东缅孟扬的第九十三师一个团的实力增至一个师,就不用派更多的军队入缅作战了,英国所需要的是在缅甸待运来华的美国援华租借物资。中方不同意调拨援华物资。会议没有取得什么具体结果。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开始空袭仰光。1942年1月20日开始,日本陆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英国军方在日军攻势开始前一天才应允中国第六军入缅,接着,中国又派出第五军、六十六军分道援缅。 中国战区成立之后,蒋介石要求美国派军官赴华参加联合参谋部。蒋介石的本意是要美国派一个能帮他得到援助而不过问军事决策的顾问,美国却派来了中国通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将军。陆军部长史汀生(Henry Stimson)在1月19日致宋子文函中列举了史迪威的职能,其中包括:“监管所有美国对华军事援助事宜;在蒋介石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的美国军队,及委员长拨给指挥的中国军队;代表美国参加在华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改善、维持并控制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2月2日,陆军参谋长马歇尔(George Marshall)代陆军部拟的指示为史迪威规定的使命是:“改善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② 史迪威经印度、缅甸于3月4日抵重庆,11日入缅指挥作战。史迪威入缅前,曾于3月6、9、10日三次受到蒋介石接见。3月8日,仰光沦陷,蒋介石对缅甸保卫战信心已失大半。他在与史迪威谈话中说,第五、六两军入缅的目的,原在固守仰光,“仰光已失,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而他对光复仰光是不抱什么希望的;再者,“敌或将乘我入缅之隙,由越南袭我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因此要考虑到“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的问题。他还一再嘱咐,第五、六军是中国军队之精锐,一旦失败,不但缅甸反攻无望,而且将影响中国抗战全局,“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因此“我军此次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从这一番分析形势、交代任务中,人们确实弄不清楚,他到底是要史迪威到缅甸去指挥作战,还是把部队撤回来;到底是要竭力把仗打胜,还是保存实力,使其精锐部队不受损失。史迪威想的没有蒋介石那么复杂,他认为缅甸对中国比对英国更重要,英国的目的是保卫印度,它需要的只是在印度面前筑起一道屏障,而中国却需要仰光这个出海口保障供给。他力主全力以赴收复仰光,重新夺回这个出海口;实在反攻不成,则退守曼德勒以东高地,控制北缅。③可见蒋介石与史迪威在缅甸保卫战的指导思想上就有很大分歧。 在缅甸保卫战中,中国远征军激于民族义愤,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但由于日军兵员数目和装备均占优势,盟军缺少空中掩护,后勤供应困难,英军士气消沉,盟军指挥机构内部矛盾重重,各部队配合协调不力,缅甸当地人敌视英军等诸多原因,盟军战败。④5月上旬,日军分别进到我国云南省境内怒江西岸和缅印北部边界。 缅甸保卫战进行过程中,史迪威与蒋介石就互不满意;战役失败后,俩人又互相指责。史迪威批评蒋的“战术思想非常离奇”,坚持要部队在曼德勒安营扎寨;批评蒋虽然口头上答应他指挥全部入缅中国军队,实际上却遥控指挥,或者对史迪威指手划脚,甚至一天中提出三种不同的办法,朝令夕改;或者越过史迪威直接向部队发号施令,致使部队不听调遣,贻误了战机。史迪威感觉“受制于人,精神负担太大”。⑤蒋介石在给国民政府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熊式辉的密电中责备史迪威“以十五年以前之目光视我国家与军人,故事多格格不入”,并说,缅甸战役失败“全在战略之失败”,且史迪威“不重视组织与具体方案及整个实施计划”,战役失败后未经请示报告“竟自赴印度,并擅令我军入印”,又诿过于中国高级将领,“逃避责任以图自保”。⑥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矛盾尖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