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问题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键词 德国问题;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寻求解决德国问题,是西欧联合和一体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战后欧洲联合由发展政府间合作为特征的阶段进入“一体化”联合的新阶段和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问题,既是历史上“德国”问题”的继续,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其意义对德国人来说,是恢复因战败而丧失的国家经济政治地位和民族统一,重新回到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的问题。对欧洲和世界而言,则主要是一个使德国成为和平民主的国家回到世界大家庭中,不致再度成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问题。60年代亨利·基辛格曾写道:“至少已有三个世纪,德国的安排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德国似乎不是引起它的邻国对它抱有野心,就是威胁到它的邻国的安全。”①自19世纪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似乎主要不是因其虚弱而引起别国对它的野心,而是因其过分强大而对和平与安全造成威胁。它两度发动世界大战以争夺霸权。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统治者的暴行,更使人们确信,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将是欧洲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破坏者。在打败纳粹之后,如何防止德国在战后东山再起重行侵略,非常自然地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在考虑战后世界安排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还在大战方酣之际,美、英、苏三大国以及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就对此进行过反复的思考、讨论和磋商,提出了种种设计和方案。其中有涉及对德国本身的改造和重建的,也有关于从外部对德国进行约束的,基本的内容包括:清除纳粹势力及其影响,解除德国军备和消灭军国主义,拆除军事工业和限制工业能力,削弱重工业垄断集团的实力,实行民主改革,在一定时期中对德国实行占领和管制,最终使德国成为和平、民主、统一的国家重新回到世界大家庭中。四大盟国在打败德国后一段时期内,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上述政策。这是反法西斯斗争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战后解决德国问题和维持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四大国只有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一种考虑,处理德国问题会简单得多。但事实是,世界大战既打败了德国,也极大的削弱了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大国,造成了欧洲资本主义心脏地区的普遍衰竭和两个被称之为“准欧洲大国”的美国和苏联的崛起和对峙。欧洲和德国又恰恰成了美苏两大势力对峙的前沿。新的国际力量格局,对德国问题的处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特有的复杂性和困难。

      还在战时,出于对战争结局和即将出现新格局的预测,各大国考虑处置德国的思路就受到了影响,产生了分歧。例如,美、英、苏都曾有过严厉处置德国的考虑。美国准备过一个使德国“农牧业化”的“摩根索计划”,罗斯福还主张分割德国。丘吉尔对美国的方针表示过赞成。苏联也主张过分割德国。但严厉处置德国是以战后盟国继续合作为前提的,也是出于战时对德国的极端愤恨之情。但在德国战败和欧洲衰微之势日益明显,苏联势力崛起的形势下,严厉处置或分割德国就不符合美、英的需要了。对这一点,对欧洲均势最为敏感的英国认识较早,英国总参谋部和内阁在考虑战后欧洲时,形成了“短期问题是德国,而长期问题是苏联”的思考。1943年丘吉尔在前往德黑兰会议途中,曾对人讲了下面的话:打败德国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俄国②。美国也认识到,“战争结束时俄国将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在击溃德国以后,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同俄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抗衡。”③这种考虑注定了美英终究要放弃严惩和分割德国的方针,而且到一定时候要扶持德国复兴以利抗衡苏联。这正是后来事情发展所走的轨迹。“摩根索计划”很快就被放弃了,分割德国的政策也被放弃了。占领德国后不久,美英就开始考虑使德国恢复起来和问题。随着战后美苏争论加剧和同盟破裂,美国终于把苏联作为主要对手和“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于是,伙同英国一起,正式采取措施复兴德国西部占领区,建立西德国家,并将其纳入西方阵营之中,以利于“遏制”苏联。战时的主要敌人,现在变成了对苏冷战中需要借重的力量和盟友。

      于是,引出了一个如何使德国复兴与欧洲和平和安全相统一的复杂课题。战后初期,人们对纳粹暴行记忆犹新,对德国东山再起的恐惧感十分强烈。苏联和东欧国家坚决反对美英扶持德国并将其纳入冷战轨道的方针,强烈地要求按战时盟国关于处置德国的协议办事,以确保德国不再为害。围绕德国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东西方斗争,导致两个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并使德国问题成为欧洲东西方对峙中一个长期热点。德国的复兴(后来德国分裂,在西方成了西德的复兴)在饱受法西斯蹂躏之苦的西欧国家,也引起严重的忧虑和多方面的反对。尤其是法国,反对和抵制更为强烈。

      2

      法国对复兴德国的强烈而顽固的抵制,事出在因。法国与德国是西欧两大强国,同时又是世仇。这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统一时发生的普法战争。20世纪又有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遭法西斯占领和蹂躏。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民族主义者认为,为了战后法国的持久安全和恢复法国的伟大,就必须采取措施永久地改变法德之间的力量对比。戴高乐未能参加美英苏三大国战时关于处置德国问题的讨论,但他有自己一套处置德国问题的设想。他在《战争回忆录》中说,战时他最关心的就是“德国战败以后,欧洲将发生什么变化和德国应该有怎样的命运”的问题④。戴高乐为德国安排的命运是什么呢?他当时遵循的基本上还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处置德国的思路,即是一个虚弱的、分割的、非中央集权的德国。具体说有如下几个方面:将莱茵地区从德国分离出来,使它在战略和经济上与西方结合,实际上是要把法国边界推到莱茵河;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脱离德国,实行国际管制;德国另一重工业基地萨尔区成为一个单独的州,在经济上与法国结合。他说,按照波茨坦协定,德国在东部割去了领土,而西部却原封未动,因此德国的活力和野心会转向西方,在西方也应有相应的安排,关键就是要使莱菪和鲁尔分割出来,置于西方的战略和政治控制之下。他还强调“不许可再有中央集权的德国”⑤,以及要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他还没想在德国被大大削弱的条件下,建立一个以法国为首的、包括已被肢解和削弱后的德国的西欧集团,实现欧洲统一。他说,只有欧洲统一,才能恢复欧洲的安宁与和平。要使莱茵河、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形成世界上三大力量之一,并在必要时成为苏联和盎格鲁一撒克森阵营之间的仲裁者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