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内战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前不久,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共和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内战。内战的起因涉及多种因素,既有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旧账和也门南北两派之间的权益之争,也有外来势力的影响。内战无疑是新生的也门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场民族悲剧,它使刚刚维系四年之久的南北也门的统一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同时,它也给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出现的政治和解气氛投下一团阴影,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战后中东政治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 阿拉伯半岛 也门 内战 原因

      1994年5月4日,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共和国爆发了一场持续两月之久的内战,这场内战最终以也门总统萨利赫一派指挥的北方军队击溃也门副总统比德一派控制的南方军队并攻占南方重镇——亚丁城而暂告结束。也门内战是继1990年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爆发的又一场规模最大的武装军事冲突。内战使也门生灵涂炭,人员伤亡数以万计,无数财产毁于战火。更令人担忧的是,它打破了也门南北双方艰难维系了四年的统一局面,国家重新陷入动乱之中。另一方面,内战也给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呈现的和平与和解气氛投下一团阴影,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对战后的中东政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也门内战及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也门南北两派之间爆发内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旧矛盾的纠葛,也有意识形态分歧、权益之争和外来势力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

      1.殖民统治时期造成的南北长期分裂所埋下的祸根是导致也门内战的历史原因。也门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公元8世纪后,在也门这块土地上曾先后建立了麦因(前8世纪至前3世纪)、赛伯邑(前750年至前115年)、希木叶尔(前115年至公元300年左右)等古国。现存也门东部高原边区马里卜省的马里卜水坝遗迹是赛伯邑国时期也门的天才创造,它是也门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宏伟、最牢固、收益最多且存在时间最长久的水坝。这个辉煌的历史遗迹一直使也门人民引以为自豪,以致于它被庄严而醒目地绘制在也门共和国的国徽上。后来,也门人民的遭遇和灾难是伴随着强权和殖民者的入侵而来的。16世纪初叶,葡萄牙人曾进行入侵也门的尝试,他们妄图在也门沿岸建立一个殖民中心,但遭到了失败①。与此同时,新崛起的东方大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也门的征服却顺利得手。1517年,奥斯曼帝国素丹谢里姆一世击溃埃及马木路克王朝,攻占开罗城。接着又挥师南下,控制了汉志以及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和麦加等城市。此后,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向整个阿拉伯半岛拓展。1551年,土耳其海军大将皮里·赖伊斯率舰攻克亚丁;1568年,隶属奥斯曼帝国素丹的埃及司南帕夏也闯入南阿拉伯,也门被完全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圈内。然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遭到了也门伊斯兰教宰德派信徒的顽强抵抗,加上欧洲人开始把国际贸易通道由南阿拉伯海岸转向好望角,使也门港口失去了贸易的重要性,1635年,土耳其人被迫撤离也门。1849年,土耳其人再度入侵也门,并重新占领了也门红海沿岸的荷台达港。特别是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也门恢复了国际贸易的世界意义后,土耳其人建立了海上交通线,并且派遣远征军进而征服了也门和阿西尔地区。1872年,土军渗入也门山地,占领首府萨那,在这里驻扎了大批卫戍部队,也门被正式宣布为土耳其的“维拉亚特”②,土耳其帕夏也到了萨那。这样,土耳其人在被赶出也门230余年后,又重新确立了它在也门的统治。

      另一方面,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波斯湾沿岸和南阿拉伯的势力也在迅速膨胀。1799年,英国殖民者仰仗其船坚炮利占领了扼守红海入口处的丕林岛;1839年,又诉诸武力占领了它觊觎已久的欧洲通往东方的交通枢纽以及连接红海与印度洋的繁荣的中继贸易港亚丁。在70至80年代,英国势力以亚丁为中心,不断向阿拉伯半岛整个南海岸辐射,它采用恩威兼施的手段诱惑当地大大小小的2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同它签订了各种“保护条约”。这些条约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其主要条款是,未经英国预先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它们的土地出租和转让给任何人,也不能接受任何国家和政府委派的代理人和代表,不同他国进行外交谈判,不确立外交关系等;英国则依约向它们提供援助,并建立“同盟关系”,使它们免受外来的“侵略”③。在此基础上,南阿拉伯分别建立了所谓的“东亚丁保护地”和“西亚丁保护地”。其结果,东、西亚丁保护地从此便摆脱了长期以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它们的控制和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英国对上述地区宗主国与“保护关系”的确立。实际上,这也就成为导致南北也门分裂的开端。

      奥斯曼帝国在也门和阿西尔地区统治期间,一贯奉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引起当地人的强烈不满。从1891年起,也门不断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宰德派的伊玛目穆罕默德·拉西特。拉西特去世后,他的儿子叶海亚继承父业,继续领导也门人民对土耳其统治者的武装斗争,并在1917年获得自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终于从也门撤走了它的全部军队,也门宣告独立,同时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从而成为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阿拉伯国家。1934年,也门和沙特阿拉伯发生战争,也门在战争中败北。英国趁火打劫,胁迫也门同它签订了所谓《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重新将也门分割为三部分,即叶海亚统治下的穆塔瓦基利亚王国;隶属于英国的亚丁及其东、西保护地;季赞、纳季兰和阿西尔地区归入沙特王国的版图。至此,形成了南、北也门疆界的定势,并延续到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

      也门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后,两国人民在各自的国家继续进行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并酝酿着新的革命风暴。1962年9月26日,也门北部人民在以军队中下级军官为主体的“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下,成功地发动了一场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的革命,一举推翻了哈米顿·丁家族的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成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北也门)。与此同时,也门南部人民在1961年前后由各党派联合成立了统一的反英组织——民族阵线。1963年10月,民族战线在拉德凡山区点燃了也门南部人民反英武装斗争的烈火。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也门南部人民终于在1967年11月30日摆脱了英国长达129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并且建立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11月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南也门)。此后,南北也门的统一问题作为人们普遍议论的话题和全民族的共同愿望而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南北也门在各自的宪法中都明确宣称要实现统一。两国领导人开始接触,寻求统一途径。简言之,两国关系的变化发展始终是围绕着统一问题而展开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