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族的特性与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合与分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灏城,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半个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人民面临世界霸权主义的干涉和以色列的扩张,时而同仇敌忾,时而相互对垒,边界武装冲突达41起,甚至发生一国侵略和吞并另一国的严重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曾几何时,阿拉伯人热衷于阿拉伯统一事业,如今怎么会发生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件?!他们是否同属一个民族?如果是一个民族,为何矛盾重重,时分时合?他们最终能实现团结和统一的宿愿吗?本文拟从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来探求这些令人迷惑的问题的初步答案,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一)

      1961年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分裂和1967年中东战争的惨败导致风靡一时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统一思潮的遽速消退。1990年海湾战争的爆发使阿拉伯国家彻底分裂,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一些学者借此否认阿拉伯民族的存在,认为“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包括所有讲阿拉伯语诸民族的国际文化实体”。①另一些学者则提出“阿拉伯世界只是在其短暂的历史时期组成了一个民族”。②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阿拉伯人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阿拉伯人原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是逐水草为生的贝都因人。伊斯兰教产生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构成了半岛最基本的社会单位,阿拉伯人尚未从部落发展成民族。610年穆罕德默创立伊斯兰教后,依笔者之拙见,阿拉伯民族分两个阶段逐步形成。

      第一阶段:伊斯兰教倡导的严格的一神论崇拜,号召人们除釐部落间盛行的血亲复仇、相互残杀的积弊,提倡信徒间团结友爱,反对分裂的教义,为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和崛起提供了思想武器。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乌玛”(意即伊斯兰社团)以及引导迁士、辅士和犹太人签订的盟约是阿拉伯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起点。盟约规定伊斯兰教信徒,地不分南北,“互为盟友”,“不准为创伤而复仇”;他们和“那些服从和依附于他们并与他们并肩作战的犹太教徒”亦“同属一个乌玛”;③从而打破了不同信仰、民族、部落间的森严壁垒,确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的雏型。

      四大哈里发(632-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750年)统治时期,大批阿拉伯人迁往阿拉伯帝国各地的阿拉伯驻营地。来自不同部落的阿拉伯人杂居在一起,通过日常频繁的接触、联系和婚配,尤其是参与为“主道而战”的圣战和战利品的分配,使维系他们的纽带渐渐由血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此外,在伊斯兰教创立后的一二百年间或更长一个时间里,以阿拉伯人为主的穆斯林享有种种特权。阿拉伯贝都因人被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视为“阿拉伯人的根基和伊斯兰教的要素”。④阿拉伯人占据了帝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要职;有权分享战利品和领取年俸;若占有土地,仅需缴纳较轻的什一税。在四大哈里发时期,新入教的外族穆斯林——麦瓦里也享有这些权利。于是在他们中间渐渐产生了以共同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认同感,阿拉伯民族就此形成。但此时的阿拉伯民族主要由半岛的阿拉伯人组成,帝国境内的诸多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第二阶段:在阿拉伯民族形成后的二三百年间或更长一个时间里,从波斯湾至大西洋的诸多民族,大多通过自然同化和强制同化,渐渐和阿拉伯民族融合。阿拉伯人原来是一个文化较为落后的民族,它所以能成功地与一些较先进的民族融合,主要原因如下:

      1.伊斯兰扩张期间,阿拉伯人潮水般地涌往帝国各地,主要由远征军及其眷属以及大批部落移民组成,到644年仅迁至沙姆地区⑤和波斯的阿拉伯人已达50万人。⑥这些移民犹如成千上万热情的伊斯兰教传教士和阿拉伯语教员,对当地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起了先导作用。

      2.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与基督教和犹太教一脉相承。阿拉伯语与西亚地区流行的阿拉米语、古叙利亚语和希伯莱语同属闪族语系,与北非地区的科普特语、柏柏尔语等含族语言也有相似之处。伊斯兰初期,只准用阿拉伯语书写和朗读《古兰经》,皈依者只准用它来宣读“证言”。因此,伊斯兰教比较容易为西亚北非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学习阿拉伯语对他们来说亦非难事。

      3.四大哈里发时期,帝国境内的绝大部分臣民,在缴纳吉兹叶后,便可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这些人被称之为“吉玛人”,意即被保护的人。倭马亚王朝推行歧视外族人的政策,吉玛人和麦瓦里无一幸免,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由于先后起用了波斯族和突厥族麦瓦里,吉玛人和其他麦瓦里处境艰难。吉玛人为逃避苛重赋税和改变社会地位纷纷改宗。同时,阿拉伯人除少数统治者以外,自9世纪下半期起几乎丧失了所有特权,成了被统治阶级。他们散居城乡,和各地的吉玛人和麦瓦里朝夕相处,共同生活。记载阿拉伯人引以为豪的谱系书籍于回历3世纪(公元9世纪中)随之消失。

      4.阿拉伯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穆罕默德称:“求学比礼拜更善”,“为求学而死者”等于殉道者。⑦哈里发大力奖掖文化,重金聘用学者,组织翻译运动。帝国各族人民在吸取世上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博采众长、独具特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斗转星移,从波斯湾到大西洋的大部分居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在不同形式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社会关系由强调种族、血统、谱系改为关注共同的物质利益,以至最终融合,形成一个以阿拉伯语为母语,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新的阿拉伯民族。这个新的阿拉伯民族,一方面是早先阿拉伯民族的扩展,另方面又不是它的简单重复和原样翻版,而是在许多方面有着新的特点。

      二、帝国的分裂未能阻碍阿拉伯民族的扩展和壮大。阿拔斯王朝建立不久,帝国开始分裂。阿拉伯地区和非阿拉伯地区的泾渭日趋分明。阿拉伯地区虽陷于分裂,先后兴起了约20个独立和半独立的王朝,但民族融合的势头未减。因为在构成民族的诸要素中,共同语言是联络民族感情的有力因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则是维系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所以,阿拉伯民族没有因帝国的分裂和疆界的更改而立即发生变化。相反地,这些小王朝为了在激烈的角逐中求得生存,都致力于本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