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台湾与大陆虽然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在目前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台商投资仍适用本土化分析架构。 早期台商赴大陆投资,由于大陆规定一定外销比重的投资政策及内需市场的不足与潜在的风险,因此多以外销为主。为了取得优质低价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台商企业的供应基本上来自台湾和外国。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呈现“体外循环”的格局。 一、台资企业大陆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原因: 1、取得稳定的供应和接近目标市场,降低生产成本。 在大陆改革开放20年后,交通等基础建设逐渐完善,居民生活也从温饱型进入小康阶段,人民所得明显提高,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对台湾产品构成巨大需求。再加上加入WTO的强烈诱因及可预期的政策改变,内销市场逐渐成为台商经营的重点。近年来,台商在经营型态上,逐渐从过去所谓“三来一补”或是“两头在外”的外销导向型企业,开始实施本土化战略,向着眼于大陆本地市场的内销导向型企业转变。 以资讯电子产业为例。大陆无论是个人组装电脑还是厂商生产电脑都大量使用台商企业生产的电脑零部件。随着大陆电脑市场迅速成长而崛起的大陆知名品牌厂商已经开始委托台商代工,如联想、浪潮等委托台湾厂商为其代工生产笔记本电脑。就近生产供应除了可以降低成本以外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本地化”要求,因而有在大陆投资的需求。正如大众电脑简明仁说:“随着联想采购量增加,大众有必要在大陆设笔记型电脑厂”,还有宏力半导体总经理王文洋所说“周边厂商集中可收取零组件便宜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市场在那边,全球高科技大厂都在那里,台湾以代工为主的科技厂商没有理由不去大陆投资”。 台商企业采取“两头在外”的经营方式,一方面产生供应不及时,不稳定的问题。目前海峡两岸尚未实现“三通”,来自台湾的人财物都要经过第三地转进,加上海关的查验耗时较多,来自台湾的产品遇到突发事件,如“9·21”台湾大地震导致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不能保证,另一方面,自境外运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还增添了关税负担。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降低成本实行恰值其时(just in time)的生产方式,更是需要从本土企业购买物品或服务。 2、欧美日跨国公司的推动。 由于台湾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取得困难,环保的要求提高,台传统产业首先向大陆转移。20世纪90年代台湾高科技企业也面临同样压力,在台湾生产的成本已经难以维持以往的利润率和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资金,转移到以大陆为主的低成本地区成为必然趋势。 欧美跨国公司直接推动其代工生产企业到大陆设厂。“IBM、康柏、戴尔、富士通、索尼等国际知名厂商明确要求代工伙伴采取内地投资行动,有些厂家已经以内地的生产成本为标准来要求台湾企业降低报价”(注:《祖国大陆无厂订单少,台电脑厂商急了》http://www.enet.com.cn 2000-09-13。)。欧美电脑业跨国公司甚至把是否在中国大陆设厂作为下单的指标之一。面对外商来台采购办公室(IPO)人员强化在大陆的布局,台湾代工厂商感受深切,为留住戴尔、IBM与日系厂商NEC、东芝等大客户订单,笔记本型计算机大厂必须积极寻求登陆生产其产品,以符合客户在当地出货的要求。如广达、华宇、英业达在大陆的笔记本电脑厂将直接为康柏中国市场供货。 在客户与同业的压力下,近年来包括英业达、仁宝、华宇、大众、伦飞、蓝天等笔记本型电脑厂商纷纷在大陆加紧赶建笔记本型电脑新厂,展开另一波“军备”竞赛。英业达新厂完工后,规划年产能力达200万台,仁宝新厂年产能也达200万台以上,华宇在吴江占地更达1,700亩,华宇电脑(江苏)公司总经理杨照民表示,未来数年笔记本型计算机产业排名将重新洗牌,华宇因在大陆布局成熟,在台商笔记本电脑业中的名次将大幅提升,朝“超三赶二”目标迈进(注:林贞美:《华宇电脑在江苏吴江造镇》,台湾:《经济日报》2002-09-17/(33)。)。台湾第一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广达在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占地千亩,目前已成立的达丰与达功两家公司,未来还将陆续依“丰功伟业、造福人群”成立八家公司。(注:林信昌:《笔记计算机战火烧对对岸》,台湾:《经济日报》2001-08-17(11)。) 3、借助大陆市场创造国际品牌的梦想。 近20年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不仅在岛内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轴,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十种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但可惜的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多是扮演赚辛苦钱的代工角色。以自有品牌营销的,过去除宏基外,实在是凤毛麟角。然而在大陆经济崛起后,台商尝试借助大陆市场创造自我品牌。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近20年来之所以未能创造自我品牌,主要因为台商做企业对企业间的生意,与跨国企业结盟,做OEM或ODM。只要产品质量合乎对方要求、准时交货,不管市场营销,风险比较小,是企业比较容易走的一条路。不过,岛内同业激烈竞争,以致加工利润极为微薄,也导致附加价值率更显得偏低。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多属中小型企业,承受风险及创新力薄弱外,部分台商认为,最关键的应是缺乏一个比较具有经济规模的内销市场来孕育它。而国际品牌或跨国企业,无不先在其本土市场生根,成长、壮大、脚步站稳后,再外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否则,事倍功半,成功机率不大。如宏基计算机20多年前还是中小企业时,就有雄心大计,创造自己品牌;但因能力有限,采取由乡村包围城市的推销策略,先从比较容易进入的拉丁美洲市场着手,到稍有成绩后,再打入美国市场,虽经多年努力,吃尽苦头,在美国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就美国市场而言,宏基还是一个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