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深圳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深圳生产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二是深圳制造业产业区的本地联系很强,即深圳基本形成了本地产业群的雏形商圈。深圳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深圳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获得更多的订单,而且取决于深圳本地企业之间及其与周边区域、企业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商圈”的发展,提高本地产业群的竞争力,从而使深圳发展模式从“订单主导型”或“客户主导型”向“生产者主导型”、“技术研发主导型”的转变。 一、全球性制造业基地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深圳,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全球化生产的特点。如世界上人们使用着的计算机主机箱大部分是在深圳制造的,但是牌子是台湾富士康公司的。世界上前几大计算机公司如IBM、康柏、惠普等都到深圳来采购计算机和零部件,以便控制成本,提高它们的竞争力。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都已把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这使我国的很多地方将变成“世界工厂”。深圳则是在全国最早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的城市。 从理论上说,全球性制造业基地就是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节点,或者说全球商品链中的环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许多商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不同阶段,形成跨国的生产组织网络。作为全球商品链的环节,会依据自身优势形成专业化的产业群,靠着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它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制造业基地的位置。 二、深圳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的条件 深圳发展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首先归功于改革开放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而成功地吸引外资。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进入国际劳动分工体系,是从“三来一补”出口加工开始的,是依托香港投资和转口贸易的优势,利用内地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沿海开放区域的投资优惠政策的结果。深圳发展的主要激励因素是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中央给予的特区政策,以及毗邻港澳方便与海外客商联系等。 深圳在全球劳动分工体系中的定位,离不开早期港澳台传统产业外移的背景和后来外商的集体进入。深圳因为外商而和全球绑得更紧,使深圳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取得了一个重要节点的位置。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信息及其周边产品生产与配套基地。 深圳目前是大陆聚集外商较多和利用外资较快的城市。2002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49.02亿元,同比增长36.1%,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1.91亿元,增长23.2%,全年有17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来深圳投资,总数达86家。深圳邻近香港,有利于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配上港商多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网络,这些有利条件对外商有很大吸引力,深圳很快成为外商到大陆投资的热点。 三、深圳制造业产业区的主要特征 深圳市制造业厂商云集,既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制造工厂,也有数以万计的中小加工企业。前面已经讲到深圳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全球下单,二是本地配套。深圳最初本地配套能力并不显著,制造业在全市各镇遍地开花。后来,本地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备,现在已经明显形成服装、家具、钟表和电子等多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商圈”。 深圳的“商圈”实际上是本地产业群(或称地方产业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的雏形,它是由大量中小企业组成,围绕某种商品所形成的细密的本地化分工协作网络。由于深圳“商圈”的发展动力主要是由客户主导的品牌代工,香港和台湾厂商作为深圳本地生产者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枢纽就显得特别关键。大厂的转移,往往可以带动本地供应链的形成。 四、深圳制造业产业区发展的比较分析 作为一个主要依靠外资实现快速工业化的城市,深圳体验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面前的欣喜与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具有的一些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始淡化。出现了困惑深圳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在外向型加工过程中,本地劳动附加价值低,知识和技术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第二,深圳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是建立在国内市场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的,当国内市场放开,深圳就会受到冲击,许多外资企业谋求进一步开拓大陆市场,纷纷考虑向外迁移。第三,恶意的走私行为和不规范的市场操作阻碍了本地企业间的正常交易,形成不平等竞争,限制了本地生产网络的融合。 目前,深圳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双重边缘化”来概括——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如果说靠近国家边界的位置在改革开放之初成为深圳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那么,随着国内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这种优势必将逐渐淡化。此外,也不能忽视另外两个影响深圳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香港本身在上海崛起后面临的压力;二是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这两个都是不确定性因素。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深圳的对手主要是东莞、江苏和浙江两省经济增长旺盛的区域。 首先,深圳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已经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和苏州一带成为外商联系海外市场和进军内地市场的非常有利的区位。例如,台湾的几大计算机厂商、四大扫描仪厂商、第一电源大厂、第一连接器大厂、第一鼠标大厂、一些印刷电路板大厂都开始到那里投资,可以预见,三年之后这些公司全部投产后,将形成非常完整的产业网络,苏州可能取代深圳而成为世界计算机硬件生产的中心。最近,有研究对深圳与苏州等地进行了对比,发现两地外商产业群在采购和人才的本地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苏州之所以能吸引计算机制造业的台商落地生根,除了开拓国内市场的原因以外,主要是在采购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方面较强,以及政府行为相对规范,在这些方面深圳则显示出相对薄弱,使得外商尤其是台商的兴趣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