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正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就其经济向度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掺加过多政治考量,致使台湾经济“全球布局”和“两岸经济一体化”由本源的一致性趋向现实的对立化。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理论考察,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政治“劣根性”。台湾经济要真正实现“全球布局”,就必须顺应市场规律,务实地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一、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的提出:现实背景的考察

      (一)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的现实背景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是台湾当局针对入世后两岸经贸关系新形势,为提振台湾经济竞争力、确保台湾“国家安全”所构建的两岸经贸关系“新思维”。作为台湾当局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把握台湾经济发展方向的总体纲领,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1.新世纪初岛内经济罕见衰退使民进党当局面临台湾经济发展定位问题

      新世纪伊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台湾经济经历了50年来罕见景气衰退:自2000年12月景气信号转为“蓝灯”后形势急转直下,2001年除第一季度为正增长外(仅0.91%),后三季度均为负增长,全年增长率为-2.18%,其后持续下挫,第2季度为-2.35%,第3季度为-4.21%,创26年来单季最低纪录(注:李非等:《21世纪初台湾经济形势与走向》,《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1期,第40页。),相伴而来的是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下降,股市、汇率走低,民间投资、外资投资巨减,失业率攀升,金融机构逾放比升高,财政赤字迅速膨胀等现象。总之,台湾经济出现了自金融面到实质面、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的全面恶化,岛内经济和民众生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进党当局的财经能力因此受到在野党、业界及民众的言论指责。面对“台湾经济发展史上最艰难的时期”(注:台湾林信义:《当前台湾经济面临的挑战》,台湾《中国商银月刊》,2002年4月号。),台湾经济将何去何从,一时成为台湾“朝野”关注的焦点。“救经济”、解决台湾经济的发展定位问题成为台湾当局不容回避的课题。

      2.两岸经贸对于台湾经济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使台湾当局不能不审慎思考、制定两岸经贸关系新原则

      在面对岛内经济严重衰退压力的同时,台湾当局还受到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挑战”。海峡两岸自开展间接贸易、投资以来,中国大陆就以其廉价的资源优势、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以及两岸间的文缘优势,对台湾产业资本形成巨大的市场“磁吸”作用。除个别年份外,台资对大陆投资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据台“经济部投审会”统计,1999年台对大陆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38.32%,2000年更高达51.35%。即使在景气下挫的2001年,因股市价格下跌、筹集资金困难而导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比2000年减少13.5%的情况下,台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仍然增长了7%,投资件数增加40%(注:《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汪慕恒译,《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投资拉动贸易,与投资增长并行的是台湾对大陆年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据台“国贸局”估算,截至2001年底,台对大陆贸易顺差已达823.4亿美元,自2001年11月起,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在世纪之交国际经济颓势中,台资企业在大陆所赚取的利润和所创造的贸易顺差,更是支撑台湾经济的重要动力。

      两岸经贸对于台湾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不辩自明、显而易见的,然而台湾当局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对两岸经贸往来一直采取限制政策,不但进行诸如“台资赴大陆投资可能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的政治宣导,而且多次推动“南向政策”以疏离两岸经贸关系,迟迟不开放两岸“三通”。此波经济衰退中,岛内学界、业界以及民众对尽快实施“三通”、开放两岸直接经贸以挽救台湾经济颓势的呼声更加高涨。“防堵”还是“分工”(注:台湾林美萱:《防堵不如分工》,http://www.npf.org.tw,2002年3月6日。)成为台湾当局不容回避的课题。此外,面对两岸先后加入WTO的现实,“戒急用忍”的原则无法适应两岸经贸关系新形势,也亟待制定新原则加以调整。

      3.内、外部政治生态恶化促使台湾当局重构其政治、经济安全理念

      台湾当局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在国际社会拓展其所谓的“国际空间”:一方面不放弃任何在国际舞台与“中共”较量的机会,如屡屡提出加入UN,WHO等国际组织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等;一方面注重通过经济途径达成政治成果,如限制两岸经贸发展以减少对大陆经济依赖,为“台独”保留经济上的可操作空间、推行“南向政策”分散对大陆投资以疏离两岸经贸关系、谋求加入东盟一体化以期把两岸关系纳入地区多边框架等。然而,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在地区事务中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注:马燕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及其影响》,《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1期。),使其在国际社会“一超”格局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中,成为一个对第三世界颇具影响力、号召力的政治大国——大陆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改善中美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奉行“去中国化”意识形态的台湾当局而言,不啻是一种政治威胁,使其感到“国际空间”被压缩的危机。台湾当局的“政治台独”在国际社会频频受挫,促使其重构“国家安全”理念: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谋求“政治”成果,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政治安全”。

      台湾当局除在国际政治舞台难以施展报负外,在岛内也面临政治生态恶化的危机。主要原因是民进党当局以“意识形态治政”,坚持“分离主义路线”,以“少数政府”专行独断,造成与在野党之间纷争不断的动荡局面。民进党在财经政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施政方向不明、政策摇摆不定、决策连连失误,也大大折损了民众信心。特别是在两岸经贸关系上,岛内社会对当局的“积极开放不足,有效管理有余”和迟迟不开放“三通”,抱怨之声越来越高。总之,岛内的社会政治环境因台湾经济衰退、两岸关系不明,而越来越向不利于民进党当局的方向演化。陈水扁要争取连任、要实现其政治企图,就必须“救”经济以“保”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