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香港地区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春新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高级研究员

原文出处:
国际金融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正式签署,开启了香港和内地利用制度性安排去推动全方位经济合作的新时代,其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将不亚于中国20多年前的第一次对外开放,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为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的经济转型问题带来了新契机和新希望。

      一、香港经济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贸易是香港最重要的初始收入来源,是香港经济崛起、发展和繁荣的基石。上世纪50年代以前香港靠的是转口贸易,利用其自由港地位,直接转卖南来北往的货物,赚取差价。50~70年代香港靠加工贸易,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为国际市场生产加工品,赚取加工费。80年代以来香港则以贸易服务为主,把加工贸易中的生产环节逐步外移,本土则集中发展贸易及支持服务(包括进出口贸易、离岸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运输、融资、保险、测试、仲裁、会计和法律服务等支持服务,简称“贸易服务”)。(见表1)。

      表1: 香港开埠以来的三种经济形态及其结构

      

        支柱产业占GDP比重%

       制造业(1)

      贸易服务(2) 合计(3)=(1)+(2)

      一、转口贸易

       - - - - - - - - 以转口为生

      二、加工贸易

      1970

      30.9 20.351.2

      1980

      25.1 20.145.2

      三、贸易服务

      1990

      17.5 26.544.0

      1995

      8.3 30.638.9

      2000

      5.8 35.941.7

      2002

      4.9 39.244.1

      本表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GDP统计资料匡算

      近10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急速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既给香港带来不少机会,同时也暴露出香港经济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香港经济过份依赖贸易服务业,而这一行业又面对发展空间不足和强大竞争压力。80年代香港把加工制造业外移后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实际上是香港加工贸易链条在内地的拓展和延伸。但随着内地贸易服务的崛起,一方面使香港的贸易服务不断被分流,另一方面也引致香港的贸易形态出现新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口贸易不断地转变为离岸贸易。据统计1996~2002年的6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7%,但“离岸贸易”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3.3%。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见表2),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离岸贸易的发展相对减少对香港转口贸易服务的依赖,使贸易服务的收入相对下降(离岸贸易的毛利率只有9%左右,而转口贸易的毛利率一般都在20%以上)。由此可见,服务范围受限和竞争压力使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贸易服务业因处境艰难而大幅放慢(即从1980~1995年的年均增长17.9%降至1996~2002年的5.8%),从而严重制约香港经济增长(见表3)。

      表2: TDC离岸贸易数据(亿港元)

      离岸贸易

      转口贸易 比率

      1988年 1,377 2,75450.0%

      1994年 1,550 9,47969.1%

      1997年 10,520 12,445

      84.5%

      2000年 14,250 13,917 102.4%

      1988~2000年21.5%

      14.5%

      1997~2000年10.6%

      3.8%

      表3: 香港主要产业增长速度(%)

       时 期 加工制造业(1) 贸易服务业(2) 名义GDP(升幅)

      1981~1990 12.0 18.6

      15.2

      1991~1995-1.3 16.4

       13.3

      1996~2000-1.8

      6.7   3.3

      2001~2002-9.2  3.5-0.7

      注:上表数字为名义增长率

      二是香港经济过份依赖于低增值服务业,具优势的高增值服务业却因受到市场空间限制而难以充分发展。后者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虽不如贸易服务业,但其竞争力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以金融业为例,由于市场高度开放以及具备金融知识、金融基建和金融人才等专业生产要素的优势,香港于70年代末就确立了其在亚太区的金融中心地位;90年代以来虽然香港经济转型走了不少弯路,但金融业仍以快于整体经济的速度增长,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7.2%提高到2002年的12.7%,成为继贸易服务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初始收入来源。但金融业遇到的也同样是市场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其在发展进程中受到的市场制约甚至大于贸易服务业。

      三是香港经济过分依赖于境外经济活动,使经济结构呈现较大的脆弱性。目前服务业占香港经济的86%,其中约55%来自涉外经济活动,比重在发达经济体中是最高的。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成本的影响下,香港企业业务和工序不断外移形成跨境操作模式,使发生在本土的经济活动减少,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突现了香港的固有缺陷,使香港短期内难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加上作为最大的本土经济的房地产业被长期作为投机炒买的工具,使香港难以出现新的立足于本土的支柱产业,以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些问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给香港带来结构性失业、资产贬值和财政赤字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的要求。

      根据香港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香港需要把现有服务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并以此确立香港在中国和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为此,香港经济需要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扩大服务领域,把以贸易服务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集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购物游乐、财富管理为一体的可提供全功能服务的经济结构;二是扩展服务范围,把目前主要在本地提供服务,转变为可在本地和内地及其他地区同时提供服务;三是提升服务质素,即把现有服务业进一步升级,以便为中国和亚洲提供高增值的服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本地制造业特别是高增值、高科技和高关税制造业、创意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