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及未来政策取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登峰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
特区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国际竞争力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借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来分析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城市竞争力形成的三个重要来源是:比较优势、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规模经济是次要的独立动因;而在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中,相对于比较优势和内部规模经济来讲,外部规模经济起着关键作用。

      比较优势是指在规模收益不变、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或地区,其产品会具有不同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这种不同的相对价格差引发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贸易对参与各方均有利益,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则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比较优势是解释城市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于:不同国家或城市要素禀赋中的关键要素——资本的丰缺程度不同,直接导致了各地国际竞争力的差异。世界上的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大多是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的香港、上海和深圳也莫非如此。地理位置(尤其是是否临海、是否靠近国际商业中心)也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比较优势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其要素价格中的地价也最高、人工也最贵,因此,比较优势解释城市竞争力存在局限性。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却越少。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规模而非其所在行业规模,厂商的平均成本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内部规模经济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使一国的市场扩大,厂商通过提高产量得以实现规模经济利益,消费者可以得到更低价格的消费品,同时,厂商在寻求差异产品的过程中增加了产品的品种数量,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内部规模经济也是解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城市中追求企业规模、寻求技术垄断(而非行政性垄断或市场串谋)势力的企业越多,这个城市越有竞争力。熊彼特(1942)指出: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创新的源泉。企业在追求专利权、版权、商标和知名品牌等垄断势力的同时,加速了企业的创新进程,然后通过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加产量,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价格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专利多、名牌产品多、大企业多的城市竞争力强。但是,内部规模经济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大企业和这么多名产品会在特定的城市集群,显然内部规模经济在解释城市整体竞争力时仍然存在局限。

      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能否产生强大的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与其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规模有关,行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小,外部规模经济中的厂商面对的是一种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结构。只有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垄断才能成为创新的源泉,一旦失去了竞争,垄断只能意味着停滞和腐朽,因此,外部规模经济能够有效地从本质上解释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原因。由于城市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分析外部规模经济如何产生城市竞争力时,可以将外部规模经济理解为城市产业集群。

      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效率的原因,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的效率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厂商的集中能促进专业化设备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二是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余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交易费用在外部规模经济中的作用,杨小凯(1998)认为:所有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改进交易效率;只要这种节省交易费用带来的收益大于城市地价上升产生的成本,行业还会进一步向城市及其周边集中,因此,大城市地价上涨的潜力取决于分工加深的程度;为了促进专业化和分工,降低交易费用,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应有保护私人企业家的剩余权和自由结社的法律制度,鼓励自由创业、自由进入和平等竞争。新增长理论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行业学习曲线表现出来:随着行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的外溢有助于行业中各个厂商生产成本的下降,产生阿罗(1962)的“干中学”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有动态收益递增的特征,即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不是取决于当前的行业产量水平而是取决于积累的行业产量,一个行业的累积产出越大,则行业中各厂商的产品单位成本也就越低;行业的先期进入和初始优势对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空间竞争模型中,若厂商的产品价格是给定的,则如下因素将导致厂商选择相互邻近的地址而产生行业集中: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和共享商业中心的便利;厂商会集中设址在某一原料产地;厂商集聚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寻找成本,刺激行业总需求。法国经济学家泰勒尔(1997)运用两个厂商的线性城市模型来证明产业集群的原因:两厂商在争夺它们之间的消费者,迫使两个厂商博弈均衡的唯一解是两个厂商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代表克鲁格曼(1998)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哪怕是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当一国或一个地区取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后,即使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该国或该地区仍然能够维持其先期获得的竞争优势地位。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与此类似,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因素,当一个城市一旦形成了产业集群,拥有了外部规模经济,即使该城市在自然资源、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失去了比较优势,但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