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作 者:
江庆 

作者简介:
江庆(1977-),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法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传统物流业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和发展。物流业的本土化、共同化、资讯化、合理化和差别化,构成了台湾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其成功经验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大陆物流业的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借鉴作用。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53(2003)04-0106-03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台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台湾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零件供应地,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在台湾当局和物流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台湾物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以大荣货运与东源物流为龙头,以从事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要形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许多现代物流公司,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适应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流趋向。研究其颇具成效的发展模式,对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祖国大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一、台湾现代物流业的崛起与现状

      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业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台湾物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19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崛起,台湾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地,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物流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和购物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消费者购物习性的频繁变化直接导致了零售业态的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又衍生出多样少量、高频率、紧急快捷的商品配送需求。这种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台湾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无论是综合零售业,还是处于商品流通上中游的制造业和批发业,均纷纷成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中心。

      发展至今,根据垂直整合与水平整合的不同,依据经营业者的不同台湾地区的物流业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由连锁加盟业者自行成立的物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 built by Retailer,简称R.D.C)。这种由连锁加盟业者自行成立的物流中心,系零售商或连锁加盟业者为了提升对旗下连锁商店的配送效率所设。由于零售商对产品的需求不定,故商品较难格式化,但在客户稳定的条件下,其订单处理、配送与财务等作业上较为统一。

      第二,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 built by Maker,简称M.D.C)。这种物流中心联结了生产物流与销售物流,以方便产制商品配送。其特色为产品较为固定,易于规格化和标准化,在送货与时货的作业上较为单纯。

      第三,由传统批发商成立的物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 built by Wholesaler,简称W.D.C)。由传统批发商成立的物流中心,其重点在于商品的掌握,功能与型态介于R.D.C与M.D.C之间。

      第四,由货运公司转型后成立的物流中心(Transporting Distribution Center,简称T.D.C)。这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早期以货品的转运为主,近年的业务范围逐渐由单纯的货物转型发展成为商品共同配送中心。

      二、台湾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

      第一,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物流经验,推动物流本土化进程。台湾物流业的转型与发展,得益于台湾物流界人士学习日、美等发达国家物流的先进的经营理念、物流规划、运作方式和资讯系统,再结合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将国外先进的物流经验本土化。以发展物流中心,建造仓库为例,美国由于国土和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资本雄厚,物流量大,在发展物流中心时,一般都建造10余米高度的大型平库配以货架、叉车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其Walmart芝加哥配送中心平库面积就达30万平方米,同时可停靠168辆集装箱货柜装卸车。台湾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中小企业的物流量占80%以上,且资金有限,劳动力价格较美日低廉,因此台湾除个别的如德记洋行实行自动化仓库外,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均是5~13米高的平房仓库,采取货架储存,叉车作业方法,但在运作方法、经营理念上融合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物流现代化的经验,整个管理、运作、咨询均实行电脑化管理,科技含量高,各物流企业不求千篇一律,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规模、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设备成本和商品特性、客户要求等因素来发展自己的软硬件设施。

      第二,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共同化。1990年代以前,在台湾除专业物流公司有网络化的据点外,大多数物流中心都只有一个据点,这种分散化的据点很难适应现代零售业的高频率,多样少量,以及短距离的快捷配送的要求。因此,1990年代以来,在台湾物流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各物流业者纷纷朝垂直、水平、同业、异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构建物流共同体即通过物流中心与物流中心的相互合作,或通过其他支援车队与营业中心的配合,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推进共同配送,发挥“1+1>2”的规模效应。这种物流中心的共同配送,对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三,通过物流资讯化,提高物流效率。一是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物流业的使用。在1997年7月台湾经济部商业司实施的“Internet商业应用四年计划”中,规定有意引进电子商务系统的业者或执行单位可提出申请,通过评审后,可获得25万—80万元的经营补助。是推广商业快速回应系统。此系统在科学规划商品品目、库存管理、订单发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实施可有效节省贮藏货物的空间,避免不必要的资金积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