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剖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振,男,1973年生,湖北武汉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集群理论、科技政策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朱荣林,男,1945年生,浙江嘉兴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理论、地区与国别经济研究。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构筑创新网络是当今备受关注的区域发展新思路。基于创新网络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对大陆科学工业园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先对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利益攸关的创新网络节点和发育过程进行分析,挖掘其内在机理,然后从企业来源、园区管理、大学研究机构与园区关系、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策略等方面提出大陆科学工业园发展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6-030422-0340

      一、引言

      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于1980年,位于新竹市东南侧,台北市西南约70公里处。短短的十几年间,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基于销售额的发展表现(见图1)。至1999年底,面积只有605公顷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年产值达到201.7亿美元,创造了72623个就业机会,创造了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3%。1998年,园区内众多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网卡、扫描仪、集线器等产量高居世界第一,晶圆代工,占世界第一(占有64.6%的市场份额),IC设计居全球第二位,大部分产品占到台湾整岛产量的100%。它不仅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和科技产业水准的标志,也是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它被誉为同硅谷并列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工业化中创造奇迹的地方。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完全是以政府为导向的,是台湾地区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由“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化的重要的策略。显然,对新竹科技工业园的研究和分析对同根同源的大陆科学工业园的“二次创业”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本文期望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对新竹科学工业园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发展的内在机理,总结其经验,以期对大陆的科学工业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图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表现(基于销售额增长)

      资料来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注:原始资料单位为新台币,后选取“台湾中央银行”公布的历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节点分析

      创新网络是一种良性产业组织形式,具体指某一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其鲜明的特色是其所在区域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创新网络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公共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的时间不长,然而其内部的创新网络链条非常清晰,正是基于此它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本文首先对其创新的节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发展阶段出发,来分析其创新网络的发育进程。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就是在一个良好的创新网络中的增长和发展。这个创新网络是由这样几个要素构成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的规制和协调机构;中介组织(其关系见图4)。

      企业。企业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新的行为主体(园区企业数目变化图见图2)。集成电路业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第一大产业,下面就以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司发展(园区企业产业范围及销售额详见表1),来观测园区总体企业的发展。1980年12月科学园区揭幕时,仅有全友电脑、东讯、联华电子等7家本土企业入驻园区,其中联华电子是台湾第一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联华电子1983年8月开发出8位微电脑集成电路,并夺下台、港、韩等国家和地区一半的电话IC市场,在1984年引进台湾旅美半导体专家技术,成功开发出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同年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转移中,集成电路另一企业东讯开发出了64KDRAM。1987年诞生的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开创全球第一家以先进制程技术提供晶圆专业制造服务公司。不断推出的创新产品及创新理念,使科学工业园内集成电路企业不断衍生出现、发展壮大,迅速复合了并引导国际创新的潮流。从此园区集成电路产业急速发展,成为科学工业园最大的产业,由最初的简单封装、测试发展到,包括IC设计,IC制造、IC材料、IC封装测试、制程设备等等,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集成电路企业的合计产值由1986年0.87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高峰期的184.37亿美元,15年间,销售额扩张了211倍。园区企业特点是:企业跟踪前沿应用科技,在研究机构和前沿科学家的支持配合下,以自身为创新主体,积极投入创新实现创新的增值。

      从企业的来源看,新竹园区的企业来源主要是本岛居民投资和华侨资本,而外资投入却相对逐年下降,所占比重自1986年的32.7%下滑到2000年的3.4%。这也使得园区企业文化整合容易,相互学习与合作更易产生(园区企业投资来源详见表2)。另外,园区的企业还十分注重研发的投入,如集成电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从1988年的6.7%增加到1998年的9.5%,绝对数扩张了近300倍达到6.54亿美元。园区的生物技术企业,1995年的研发投入竞占销售额的4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