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提出以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和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为目标。这一目标的提法,使深圳的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具体。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我们不仅有许多教训可以吸取,也有许多前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生态城市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都能保持高度和谐的统一体。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协调性和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应包含以下几个系统: 1.经济系统。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使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经济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路径耦合而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顺畅运作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问题,都会产生相邻效应,并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2.社会系统。生态城市要能保证为居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宽敞的住房、充足的能源消费、良好的营养保证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等,使城市规模同城市地域空间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供给相适应。 3.环境系统。生态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城市郊区及有关区域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关系。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自然环境系统,而且也与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4.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生态城市要求从自然环境获取的资源不能超过环境再生增殖能力,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要大于经济增殖对资源的需求,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即尽量减少生产和生活环节中废弃物对环境的排放,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追求最佳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比较与分析 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城市的象征。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在于使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产业结构、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布局的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 创建生态城市出现了产业结构“非工业化”的现象,工业中心的地位不断下降,包括石油、煤炭、化工产品、汽车在内的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新兴高技术产业正迅速发展。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府和企业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金融业、批发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部门迅速发展,地位不断上升。 与控制污染有别的避免污染活动正在许多国家兴起。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和挪威等国政府已开始鼓励开发“干净的”技术。美国环保局(EPA)在1987年建立了“防止污染办公室”,有10个州通过了制裁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设探索防止污染和避免污染排放的方法。原联邦德国在1990年有54.6万人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占劳动力的1.9%。原民主德国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达13.4万人。粗略估算2000年全德国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数约达112.2万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7.5~8.5%左右。 2.城市交通 创建生态城市更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主要承担大城市之间的客运,地铁和轻轨主要承担市区内部的客运,公共汽车主要承担市区某一区域的客运。一些国际性大城市早在几十年前已开始建设高架道路,但在相同载客量下,地铁和轻轨的能耗低得多,而且高架道路破坏景观,欧洲对此控制很严,而美国的波士顿等已开始拆除高架道路。 目前,伦敦和纽约的地铁线路最长,各达400公里以上,东京和巴黎各为200~300公里,居其次。这些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成为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在对外交通方面,航空对国际性大城市的影响更为重要,国际性大城市一般都是国际航空枢纽。深水港、高速公路和铁路业也是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 3.城市化 当今世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城市化”的问题。据统计,1800年,世界只有3%的人在城市,1950年增加到29%,1970年世界范围城市人口为14亿,1990年增至24亿人。预测到200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从2亿增加到31.3亿,即增加16倍。2000年和202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分别为发达国家的2倍和4倍。值得指出的是正式城市人口每年平均只增加3-4%,而非正式城市人口的增加则为正式城市人口的一倍。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有1/3~2/3是非正式的,即我们所说的城市暂住人口。此外,城市向特大城市转变也是势不可挡。2000年,全世界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5座,而50年前只有一座。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数目从1970年的18座增加到1990年的22座,预测到2010年将达到33座,而其中26座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群中,21座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4座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