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产业结构发展进程比较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剑鸣(1954-),男,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金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广东深圳 518055 陈玫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广东深圳 518055

原文出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近50年台湾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与其工业化阶段同步进行,未经历“二、三、一”的产业层次演变阶段;香港产业工业化、产业多元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阶段中,第三产业始终占香港经济主导地位,“三、二、一”产业结构层次凸现。香港产业外向化和结构开放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台湾的经济外向化和产业结构的开放度,还存在政治区域的情结。台湾与香港产业结构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选择要有重心;台湾与香港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不得忽视中国内地(大陆)市场因素。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03)01-0055-04

      1 台港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1.1 台湾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据有关资料,在近50年来台湾三次产业净产值比重的变化中,其工业化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台湾人均GDP为196美元左右,第一产业净产值比重占35.9%,第二产业的比重为18%,第三产业比重达46.1%。第三产业比重已远远超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18%的2.6倍。此为台湾工业化初期阶段。1980年,台湾经济第一产业净资产值比重占GDP的9.2%,第二产业为45%,第三产业为45.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相当,处于工业化发展成熟阶段。1998年,台湾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净产值比重为2.9%,第二产业为34%,第三产业为63.1%。此时的台湾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之和,步入后工业化经济社会。

      在台湾三次产业净产值比重的变动中,其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上世纪50年代,台湾第二产业发展较快,而第一产业呈缓慢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二产业相比则表现为稳中有降。此时台湾的三次产业层次表现为“三、一、二”的结构,与香港产业结构走势不同。20世纪60-80年代,台湾经济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互消长,此时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一产业迅速下降,而第三产业比值相对稳定。1963年台湾第二产业比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此时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逐步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80-90年代,台湾经济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的相互消长。这一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从1987至1998年,台湾第一产业比重由6.1%降至2.87%,下降了3.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47.5%降至34%,减少了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从46.2%升至63.1%,上升了16.9个百分点。此时台湾三次产业的“三、二、一”层次结构得以相对稳定,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将是其不断优化与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

      上述所言,台湾产业结构进程中的演变特征,与许多其他地区的工业化阶段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有较大不同,与香港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台湾的产业结构转变中几乎未经历“二、三、一”的层次演变阶段,这是由台湾经济政策、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投入三大因素的作用所决定的。

      1.2 香港产业结构的阶段特征

      近50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分为产业工业化、产业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三个阶段。

      1.2.1 产业工业化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资料,二次大战前,由于缺乏现代工业的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因此,此时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其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发展转口贸易。1950年香港的渔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6%,制造业占GDP的9%,加上水电供应及建筑业,一、二产业部门合计占GDP的2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仅局限于商业和服务业,金融业、运输业、零售业等还没有形成规模。50-60年代,香港人抓住机遇,利用国际有利因素,使香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改变了过去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如,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提高到1970年的31%,1988年依然保持在20%以上。

      1.2.2 产业多元化

      进入80年代以来,香港制造业逐步转移至中国内地,一些有配额限制或不易在香港继续发展的行业,如玩具业、印染业、皮具制品业,几乎90%以上转移到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此时,第三产业在香港则发展迅速,无论是该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所提供的就业机会,都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制造业的大量北移,以及作为亚太地区著名的国际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地位的加强,香港的产业结构已高度轻型化,其主要标志是: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以及金融保险、地产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于90年代起超越制造业成为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产业。资料表明,香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67.5%,进一步上升至1996年的84.4%,香港的第三产业逐渐扩大,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取代第二产业。

      1.2.3 产业结构转型

      90年代以来,在香港各产业在GDP的份额中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曾是香港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在GDP的份额1970年为31%;1980年为25%;1995年为9.2%;1999年仅为5.8%。而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整个第二产业占GDP的14.6%。相反,第三产业从1980年占GDP的67.4%上升到1999年的85.3%。显然,第三产业在香港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香港经济已经转型为服务型经济。1999年香港的主要行业为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以及酒店业,占GDP的24.8%,金融、保险、地产以及商用服务业占GDP的2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GDP的2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