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战略角度看“赛得经验” 与全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时间较晚,在既无资金优势,又无明显区位优势的情况下,短短10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发区管委会一班人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独特的发展战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试,大胆闯,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是: 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确立清晰、独特的发展思路,探索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开发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从确定战略目标、工作原则,以及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统领开发区全局的新型发展战略——“一二三四”战略。即:确立“一个理念”——超越已经拥有的一切;遵循“两个准则”——追求最高标准为信条,以优质服务为天职;坚持“三项要求”——高标准、高效率和高效益;弘扬“四种精神”——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主人翁精神。 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重视软环境建设,培育一流投资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按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努力建设能够满足中外投资者要求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工业新城区。在软环境建设上,认真开展“三全一优”服务,即对进区企业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优质服务。 培育主导产业群,实现高起点跨越。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光电子、汽车、粮食深加工、生物医药和新型建材进行重点招商;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指导思想,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进行招商;以建设园区为载体,规划并建设数码科技城、光电子产业园、大成玉米加工区、汽车零部件园区、生物城、欧美工业园、美国工业村、香港工业园等十大工业园区。 善于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开发区的融资问题。1993年开发区组建了股份公司,发行职工股,后扩大到向社会公众募集;1999年开发区股票“长春经开”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利用城市资源,实施区域行政管理。将老城区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依托,这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开发区发展面临新形势 开发区是长春经济的火车头,在全市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二次创业”不仅是其自身加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关系全局,是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把建设“加工制造业中心城市”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与长春地位相近的北方城市,围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特别激烈,作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重点的光电子、医药、IT产业,事实上已经成为附近城市和地区发展的热点。开发区必须看到形势的严峻性,面对新目标,开发区要充满信心,还要有忧患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基础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发区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完善,主导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未来开发区真正具有的优势将是开发区自己形成的产业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设计以及各种类型的服务。 从总体上看,开发区发展将进入战略转型期:由于现有企业的迅速发展,开发区发展将从原来的招商推动发展,逐步转变为企业推动发展的阶段。开发区要实现由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变,由土地开发向技术开发转变,由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变,由注重生产能力和企业规模向注重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转变等一系列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基本的战略转型。 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面对新的形势,应该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行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将开发区建设成吉林省和东北地区的新兴产业群聚区,实施对吉林省及东北经济的整合带动战略。另外,开发区发展更加注重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在指导思想上,由自身发展为主转变到带动整个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主,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实现再造新长春的目标。为此,建议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几个方面: 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全面提高开发区创新能力。以培育开发区发展后劲为核心,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把开发区建成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 培育以企业竞争力为主的园区核心竞争力。新时期开发区招商引资,应该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链的构建,重视结构优化、体制创新和环境质量改善,培育以企业竞争力为主的园区核心竞争力。 深化产业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将各种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用、保险、现代物流商业、展览(工业博览)、人力资源、培训、环境、卫生、健康、信息、消费等业务,作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领域。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城市服务业发展,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生产供应、教育医疗等原来主要由政府经营的领域向社会开放,积极利用社会投资发展融资、仓储、运输、物业、文秘等多种服务业。 提高开发区人力资源富集度,构筑城市“人才高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才吸纳、人才创业、人才培育、人才交流等作为新时期开发区工作的重点。要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种人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研究制定“拴心留人”的政策措施,造就更加理想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