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新产业空洞化”的质疑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如良: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

原文出处:
亚太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在分析了台湾“新产业空洞化”问题及其由来的基础上,对此提出异议。本文认为台湾科技产业外移,有利于推进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3)02-0069-04

      一、台湾“新产业空洞化”问题及其由来

      产业空洞化,主要是指一国和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部门大量向国外转移并在国外完成生产过程,而留在国内工业部门不断减少,形成“外实内虚”的局面,也有人称之为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服务化或空心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在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而旧的产业已失去存在基础时,通常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产业空洞化现象,并由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在台湾,岛内学术界对有关产业空洞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传统产业的外移而逐渐引起的。早在1987年,姚明嘉发表了“台湾产业空洞化”。他根据台湾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外汇的开放、进口管制的放宽,以及环保和劳工意识的高涨等经济环境的变动,使得岛内某些制造业(主要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关门、转行或避祸岛外而担心岛内出现竞争力空洞化。随着台湾岛内生产经营成本的逐年上涨和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外移,产业空洞化问题引起了台湾学术界的关注。1988年蔡宗羲发表“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阻止产业空洞化——由先进国家经验谈起”,把产业空洞化定性为制造业就业绝对量与相对量均呈减少的状态。苏显扬和陈添枝(1988)将产业空洞化定义为反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并认为产业空洞化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必须下降。第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必须相对下降,国际竞争力有所减弱。该产业空洞化的定义和发生要件,成了岛内学者检验台湾产业空洞化的重要指标。谢宽裕(1999)从对外投资净额、失业率、制造业产值在GDP的比重这三个指标进行研究后,根据台湾从1996年起这三项指标出现负值而认为台湾产生了产业空洞化。也有学者认为,台湾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过度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的“萧条与空心(洞)化是由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引起的”(驮田井,1996)。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台湾高科技产业资本外移数量越来越多,外移速度越来越快,尤其在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在亚洲地区经济不断复苏的同时,台湾岛内投资环境却急剧恶化,产业资本西移逐渐从传统产业转变成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大量“西移”不断引起了岛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议论,而产业空洞化问题又成了争论议题。由于这次产业外移不同于早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称之为“新产业空洞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一轮的产业外移将比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所带来的影响更严重。并把21世纪台湾制造业面临技术密集产业大量出走的“新产业空洞化”。

      二、高科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产业资本外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结果

      产业外移并不是只会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英国剑桥大桥经济学教授Robert Rowthom和国际货币基金研究部的Ramana Ramasmamy对有关产业外移所产生负面影响这个观点提出了异议。在发表的“脱离工业化原因与内涵”(Deindustrializati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一文中,将脱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定义为:先进国家制造业占总就业人数比率长期下降(the secular decline in the share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并分析脱离工业化并非负面的经济现象,而是先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自然结果(Deindustrialization is not a negative phenomenon but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日本学者刘庆瑞著(1999)通过对台湾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制造业生产率进行研究后发现,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来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产业空洞化问题。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经验也表明,向海外转移劣势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为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必经之途。一国通过淘汰或转移劣势产业并不一定会造成产业空洞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传统产业外移及岛外流入的高科技产业资本的推动下,台湾以资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市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台湾岛内外生产环境的变化。高科技产业向具有优势地区转移是由产业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的,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从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

      首先,祖国大陆以其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生产要素对台湾高科技企业具有重要吸引力。任何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祖国大陆优越的区位条件、人文优势及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所必必需的人才、劳工、市场等资源优势无疑构成了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重要牵引力。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实践说明祖国大陆是台湾高科技企业实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场所。同时,早期西移产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壮大以及台商多年经营形成的“产业集群”,供应链体系基本成型。例如东莞、深圳和昆山、上海这两大资讯电子业中心,区内配套设施和生产协作体系已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凡此种种,都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配套技术和产业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