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过去了,这一年的台湾经济与笔者在本刊2002年第一期预测的基本一致:起色有限。一方面比2001年有起色,经济成长率由负变正,即从-2.18%上升到了+3.27%;另一方面与2001年相比,起色又极其有限,经济仍陷于疲软状态。这是因为原本遗留下的问题不仅一个也没有解决,甚至有的更严重了。比如:债台高筑,“政府”债务突破了3万亿元新台币,财政陷入困境。股市仍然疲软,银行逾放款额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一触即发。投资续降,内需不振,除政府投资减退外,2002年1月-8月在台外商的投资也衰退了46%,600多家美商企业已撤走100多家。当局虽连续多次降息,2002年的民间投资仍仅成长0.7%,总额已退到1995年前的水平。失业率继续攀升,由4.57%上升到5%以上。民间消费水平下降,2002年全岛第1次进入减薪年代,消费增长率由原来的6%-8%降到1%-2%。贫富差距扩大到高达65%的上班族有了贫穷危机感,有近8成受访者已开始改变消费行为,替未来的经济不安全做准备。 如果连接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自2000年5月-2002年12月掌权近3年来,台湾经济的确已经落到了人人摇头、前途渺茫的地步。在台湾经济大衰退的同时,岛内政局也一直相当混乱。 现在已进入2003年,北、高两市市长选举早已尘埃落定,距离2004年3月的台湾大选只剩一年时间了。陈水扁早就在为自己的竞选连任铺路搭桥,在野的国、亲两党也在为夺回岛内政权摩拳擦掌。各党之间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政治角力。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岛内的经济形势如何,将对未来台湾选情产生巨大影响。民进党前3年“拼经济”的业绩已有定论—不及格,那么,大选前一年—2003年的台湾经济形势又将会怎样呢?据台湾“经建会”预测,以下几个方面略有上升:经济成长率将由3.27%上调到3.52%;人均GNP将由12851美元增加到13305美元;失业率将由5.1%下降到4.5%。从大量资料的分析中,笔者还有下列一些看法: 从国际环境看,众所周知,台湾属于海岛型的“浅碟经济”,长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生存发展,世界经济有什么风吹草动,岛内经济立即出现震荡。世界银行在2002的12月发布的经济年报中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严峻,复苏比预期的缓慢,全球GDP增长率约为2.5%,虽高于过去两年,但仍低于2000年的3.9%。其中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更多,以至于布什总统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甚至不得不解雇2位高级经济助手,重组新的班子。总之,“世界经济可以说仍是乌云笼罩”,尤其是中东形势动荡,美国何时出击伊拉克及可能带来的油价高涨、股市重挫等冲击,更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走稳。上述世界经济形势,势必对台湾的出口造成打击,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复苏。 不过,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岛内自身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撇开政治因素不说,笔者以为2003年岛内的经济仍将面临5大难题和变数: 其一是债务只会增加,财政危机可能加深。前面曾经指出2002年台湾的政府债务余额是3万多亿元新台币,但实际上的债务远不是3万亿元,如果把公债余额、地方债务、潜在债务以及诸多潜在负债加在一起,才是岛内总债务的真实面貌,此笔总计高达8.5万亿元新台币。以目前岛内全年GDP10万亿元新台币计,若用它来还债,几乎等于所有人一整年全白干了。偿还这笔债务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可是这两个要求,在大选前是绝对实现不了的。原因如下:一方面财政收入无法增加。因为,第一,欠了债务每年就要付利息,据统计,仅3万亿元新台币债务的年利息就需支付1510亿元新台币,相当于2002年1.384万亿元新台币财政收入的10%以上,这实际上是使财政收入减少了。在财政收入减少,而社会福利支出不减反增的情况下,经济建设的预算支出则肯定要被缩减。第二,当局许诺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的支票,在2004年大选前又不可能改变,因为它们是明年民进党竞选时多捞选票、争取连任的重要手段。据报道,陈水扁执政近3年来,岛内的税收流失和社会保险补助金支出已分别高达3.5万亿元新台币和1.2万元薪台币。前不久下台的“财政部长”李庸三满腹怨言地说:“民主选举愈多愈麻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减不下来。除了已高达1.2万亿元新台币的社会保险补助金支出降不下来外,2002年当局为了向大陆2008举办奥运挑战而制订的六年计划,还要增加2.6万多亿元新台币的投资。为了满足各项开支,当局只能靠“以债养债”的方式来应付,按规定每年以借债2500亿元新台币度日。对于以上巨额债务,陈水扁任内不仅不可能还清,更重要的是他也根本未打算偿还。比如,2002年10月末当局作出的“财政研究报告”中,只是订下“5-10年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而真正的财政改革要到2005年才可能启动,但能否启动,却仍是充满变数的。然而到2005年时,却已经是大选以后的事了,谁能说清楚届时陈水扁还能不能连任呢?! 其二是呆帐、坏帐难以减少。台湾当局为了继续金融改革,2002年底曾要求“立法院”批准将原有的1400亿元新台币的金融重建基金追加到1.05万亿元新台币。其中4500亿元新台币用来赔付经营不善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缺口,6000亿元新台币是拿现金换不良资产及金融机构的股份。1.05万亿元新台币基金的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它相当于台湾2001年GNP的1/10和全年财政预算的2/3,也等于是要2300万老百姓每人掏4.5万元新台币为政府金融机构近年的失误行为买单或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当局只是要求“立法院”通过批准这笔巨款,却根本未提出如何合理分配和运用它的具体方案。对此,人们不禁质疑,2002年投入1400亿元新台币的金融重建基金,连一个中兴银行的问题都未能处理好,又怎么能用好7.5倍于1400亿元新台币的基金呢?所以“立法院”要求政府在未说清楚以前不予通过。退一步说,即使通过了,据预测2003-2004两年内的银行逾放款率比例也只能减少到5%(现在是15-20%),而美国奥尔特曼教授认为逾放比应下降到2%-2.5%的水准才有可能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