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后特区时代”的挑战

——论深圳新世纪发展的路向

作 者:
乐正 

作者简介:
乐正(1955-),男,江西东乡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从事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1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20年的发展,原有的政策优势与体制优势已渐行渐消,进入“后特区时代”。这一时代的改革创新战略重点应该实现两个重大转变,确立新的发展路向与目标。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 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3)01-0017-03

      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中央授权特区改革、以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鼓励特区创新、让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使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独行侠”的时代已正式宣告结束。深圳的特区帽子暂时还没有摘,但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后特区时代”。

      过去20多年,经济特区的功能是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模式设置的。“人无我有、人后我先”的政策优势和由此产生的体制优势曾是特区最基本的优势,所谓“窗口”、“试验场”、“排头兵”的提法,都是这种优势的产物。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改革的破冰时代已经结束,我国入世、浦东快速崛起、西部开发全面展开和东部各中心城市快马扬蹄,全国上下千帆竞发、百轲争流的发展局面已经形成。而经济特区原先“人无我有、人后我先”的政策优势迅速消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体制先行优势开始弱化,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功能和改革开放风标的政治功能也明显减弱。所谓“窗口”、“试验场”、“排头兵”的提法,顿然失据,已显得不合时宜。这一切使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大大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一个对旧体制不断“违规”的过程。过去,为了打破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中央默认甚至鼓励经济特区不断以“违规”来推进改革,但今后这种违规的授权不再有了,在全国一盘棋、一视同仁的情况下,经济特区的所有“违规”行为将受到中央的严格限制,甚至批评。因此,经济特区的名虽无更改,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关键在于:经济特区的改革不再享有中央对改革的特别授权,而是与其他地区一样,自主自为地进行改革。应该说,全国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和“后特区时代”的开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成功渐入佳境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今天的深圳人,既不必为“一枝独秀”的局面被“百花齐放”所代替而伤心失落,迷失自我,更不能对这种时代变迁视而不见,依然故我。在新世纪之初,深圳再次处于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对于这一点,深圳人必须正视现实,与时俱进地思考未来特区的路向和定位。

      二

      “后特区时代”的深圳应该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向和目标定位:

      首先,要保持敢闯敢试的锐气,继续把改革开放、创新创优视为深圳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巩固和发展深圳的优势。改革是经济特区的生命线,创新是深圳的活力源泉,但未来深圳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更好的策略智慧。“后特区时代”改革创新的战略重点,应该实现两个重大转变:即由过去“人无我有”的政策独有优势和“人后我先”的时间比较优势,转移到“人有我优,人弱我强”的素质比较优势上来;由过去经济和城市建设领域的竞争优势,扩大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上来。在此基础上,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使经济特区在新的基点上继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其次,我们应该为“后特区时代”确立新的发展路向与目标。我认为,未来的特区不应总在“特”上做文章,而要在“优”字上下功夫。把“独有”优势、“先行”优势,转为“素质”优势、“环境”优势;不求特殊,但求卓越;不求最大,但求更好;继续巩固经济的领先优势,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未来深圳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提高素质,追求卓越,继续改革,持续创新。巩固综合体制优势和经济实力优势,增强素质优势和环境优势,把深圳建造成为中国最卓越的创业基地、最活跃的创新热土、最文明的社会环境、最优美的生活家园。

      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乃至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标准,不只是看规模和总量,更要看它的素质和结构,看其持续的创新能力。目前深圳是国内被公认发展素质最好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竞争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要与上海、北京、广州比,但不是比规模和总量,而是比素质和卓越,比改革与创新;不是比城市建设的外观,而是比城市发展的内涵与活力。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仅要与沪、京、穗、津比,还要与亚太其他先进城市比。只有在比较竞争中,才能激发出动力和活力,巩固和发展深圳原有的优势,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环境的卓越性。

      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多元中心的低度集中模式不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会得到加强。上海计划建设成为中国的“纽约”,广东则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加州”,更何况香港在制度和素质方面的国际化、法制化水平是内地城市一时无法企及的。我国有志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家也应借鉴美国大公司的经营理念,继续在特区找到创业创新的优势资源。作为深圳来说,综合创业环境及人力资源素质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营运成本未降到合理的水平;而城市规划建设的格调总体趋于平庸,缺乏一流的大手笔;城市的人文气氛单薄,缺乏重量级的文化和知识积累的承载体,等等;这些方面的隐患才是令人担忧的。它们将直接危及深圳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危及深圳作为中国一流城市的整体形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圳是中国的创新热土,改革的摇篮,是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希望之城。时光流转,万马奔腾。我们不能抱着过去的经济特区思维模式,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也不能在消极的感叹中妄自菲薄,迷失自我。而应与时俱进,冷静思考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路向和目标定位,树立起“后特区时代”的创新理念,重塑经济特区的优势结构,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明确目标,勇往直前,把深圳建设成为具有中国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流活力和魅力的先进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