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1-0022-08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在海峡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持续升温。在新的形势下,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连续10多年出现超高速增长,1986至2000年平均成长率高达26%,与其他传统产业如纺织、石化等持续低迷形成鲜明的反差。2000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顶峰时,产值一度达473亿美元(包括海外),其中岛内电子信息硬件产值为232亿美元;2001年总产值回落至427亿美元,下降10%,其中岛内产值为200亿美元,仅占47.1%。通过国际分工与产业区域合作,台商已有一半以上(52.9%)的信息产品由海外工厂生产,其中更有36.9%是由台资的大陆工厂生产。据台湾“经济部技术处”公布的“2001年全球前三大的台湾产品”中,台湾高科技产品共有40项挤进世界前三名,其中18项产品产值居全球之冠,包括芯片代工、笔记本电脑等;14项产品排名世界第二;8项产品排名世界第三。首度挤入全球前三大排名的产品包括LCD监视器、无线区域网络(WLAN)、ADSL数据机、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和电动自行车等5项;PC-Camera则从第二名进到第一名。以半导体、个人电脑等为主导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不断扩张,有力地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并使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地。台湾总体经济与对外贸易因受惠于电子信息产品外销的畅旺,在90年代一直保持中速增长势头。 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新竹科学园区,也是全岛经济发展的亮点。无论是引进高科技厂商的数量,还是吸引投资的数额,或是区内企业的营业额,均呈超速增长趋势。至2001年底,进入园区的厂商共计312家,其中台湾公司258家,外国公司54家;从业员工近10万人,总营业额达6625亿元新台币(下同,注明美元除外),约近200亿美元;累计实收资本8590亿元,其中台资占93%,外资占7%。园区厂商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技等相关领域的生产与制造,其中较著名的国际级企业有宏碁、台积电、联电、华硕、威盛等。科学园区是继加工出口区之后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的亮点。 台湾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扩张而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高涨。2000年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时,对台湾电子信息产品的采购额高达376亿美元,占台湾企业总产出的78%,其中美国市场对台湾地区的采购就达296亿美元,占全部国际采购的78%。[1]台湾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及相关产品,新增加的外销订单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信息技术产品。全球1/3的台式电脑和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产自台湾。除了加工、组装出口外,台湾电子厂商也从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电子信息的原材料、关键零组件与技术。2000年台湾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半导体设备进口市场,采购金额达94亿美元,占世界总销售额的近2成,占台湾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276亿美元)的34%。 其次,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在代工方面具有较大的成本竞争优势,且主要集中于订货方品牌销售的产品生产(OEM)以及订货方品牌销售的产品设计和生产(ODM),而不以自有品牌产品生产(OBM)为主。2001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OEM和ODM的产值比重达2/3左右。与OBM相比,OEM和ODM生产主要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无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与市场营销。由于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台湾都有许多高度灵活性的中小型供应商,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康采恩”几乎都选择台湾作为公司本土之外的生产地。康柏台式电脑的25%、IBM电脑的40%、戴尔电脑的60%都是在台湾生产的。台湾电脑生产能力的3/4用于为日本和美国的名牌厂家生产电脑。2001年台湾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达1400多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5%。 其三,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尤其在芯片代工领域,岛内厂商已从原先附加价值低的主流制程生产,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制程驱动提升的关键性角色。台湾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重镇,而半导体积体电路(IC)是电子产品的关键零组件,其产业关联效果大、附加价值高,属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过10年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主力。台湾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以科学园区为核心的产业供应链,并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群聚效应。尤其90年代后期,在美国信息技术热潮的推动下,台湾半导体厂家迅速扩充生产设备。2000年鼎盛时,台湾最大的两家IC公司——“集成电路”和“联华电子”投资总额达58.6亿美元,产量占全球的10%,前者的销售额达1663亿元,后者则为1051亿元,合计2714亿元(约85亿美元);整个半导体业产值达8074亿元(约250亿美元),产量占全球的30%。2001年台湾IC设计业产值1192亿元,仍维持5.9%的成长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9%。目前台湾的IC设计公司共有180家(25家已上市上柜),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IC设计地区,产品主要集中在PC芯片组、消费性IC及网络芯片组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