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圳产业结构现状与定位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代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发展研究策划部 代毅,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那么我们是否应依此审视和反思一下深圳的产业格局现状与定位呢?

      一、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产能看,第一产业表示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及初级产品的能力,第二产业反映对所获物质资源、初级产品及其各后续环节中间产品的转化能力,第三产业则指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第一、二产业是先导性产业,作为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是随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跟进性产业。除一些以特殊旅游资源等为特色的中小城市或小型城市国家外,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大城市来说,第三产业是不可能孤立和超前发展的。而对大多数农业和采掘业比重不大的大都市而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就必然构成其经济实力的基石,成为其竞争力的中坚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只有制造业的充分和超前发展,才能引致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的繁荣,从而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发达国家实例。美国长期雄居世界经济实力排行榜之首,首先在于它一直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这从它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地位及拥有全球500强中的大部分制造业公司可见一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也主要靠制造业的复兴拉动,除传统制造业外,贡献最大的是微电子、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新兴制造业。这一时期,全球IT制造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知名品牌为美国公司所垄断。正如一美国专家所说:“美国要生活好,首先要制造好”。日、德等国则以二战后大量技术发明为契机,实施“制造业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战后经济复兴和发展的奇迹。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60~80年代,世界各地公路上跑得最多的就是美、日、德以及后来崛起的韩国造汽车,在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大约就是各式日本造家电了。1998年,日本制造业占GDP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为25.2%和23.4%。日本政府也自认为“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进行的,而他的成功又建立在他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许多发达国家也曾尝到过忽视制造业的教训。70年代以后,由于过多强调服务业,美国对制造业的发展一度有所放松,没能在技术和体制方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映,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退,以致被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日、德迎头赶上。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和利润率的大幅下跌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美国制造业才意识到危机,惊呼要“夺回制造业的优势”。1993年,美国着力提升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重新夺回了制成品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经济恢复强劲增长态势。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弱的主要象征,其先进程度是美国经济能否在全世界率先垂范的决定性因素。日本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一蹶不振,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巨额的银行坏帐,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被人忽视,那就是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从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主要由制造业企业组成)排名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事实:90年代初以来,日本公司入选世界500强比例连年下降,而美国公司则连年上升。统计表明,日本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近3年中减少了23家,而美国则增加了11家;且位次有较大变化,多年雄居榜首的日本“三菱商事”、“三井物业”在1996年终于让位给了美国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1998年6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全球最大1000家企业名单,其中美国有480家,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而日本仅116家,占总数的1/10强。这一切说明,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有很大提高,而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日本的经济、金融危机。

      2.新兴工业体实例。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是从振兴制造业开始崛起的。它们曾在20世纪70~80年代紧随日本之后而享誉传统制造业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至今人们还记得当时行销于中国内地的韩国面料、汽车,香港服装、电子表,台湾收录机及各式电器等。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微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并与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而成了承载经济增长的两大年轮。也正是在此时,韩国、中国台湾抓住机遇紧随发达国家之后成功完成了产业转型(中国台湾成了美国之外的全球最大IT制造业代工基地),新加坡虽稍有迟缓但仍在产业转型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香港却因满足于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及服务业的一时繁荣而错失了提升制造业的时机。中国香港在20世纪80~90年代传统制造业大规模北移后,忽视了对制造业的重视、转型和提升及对新兴制造业的培育,过多依赖金融、贸易、旅游、房地产等服务性产业,出现了产业空洞化。1984年制造业生产占中国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3%,到1994年下降到9.2%。结果一遇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马上显示出其脆弱的一面而受冲击最大,远甚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甚至中国内地;进入新世纪后,仍未能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如今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香港已从1998年的第2逐渐降至2001~2002年度的第17(在最自由经济体中仍排名第1),中国台湾却从第6升至第3。因此,改善中国香港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制造业,已成为香港舆论的主流和港人的共识。

      3.中国内地实例。制造业在中国内地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或大都市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地区如此,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如此,以穗深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依然如此。具有雄厚重化工业和轻工业基础的上海,近几年不仅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从“八五”起即将汽车制造业确立为支柱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而且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发展机电设备、化工、电子等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引进和培育IT、IC、生物医药等新兴制造业,也带活了金融等第三产业,使之稳居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行榜之首。苏州及其所属的昆山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也都因为制造业的发达而得到振兴,发展势头惊人。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深圳周边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也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向制造业倾斜并开始修正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如广州又将造船、汽车、石化、重型机械等制造业摆上重要位置,惠州壳牌石化项目业已启动,东莞则早已成了全国最重要的IT制造基地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