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淑真 本刊记者

原文出处:
招商周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加入WTO,保税区正面临新一轮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因而,在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保税区如何发挥新优势,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实现再创新辉煌的目标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自1990年来,国务院在全国相继批准设立了15个保税区,总体规划面积达43.06平方公里。在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中,全国各保税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强化管理服务功能,深化区域功能开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不仅发挥了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在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出口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一个成功典范,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税区已明显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适应发挥比较优势和参与国际竞争,更不适应吸引更多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国家政策取向。相反,随着国内关税水平普遍下降,保税区先前的“保税”优势和功能优势已日趋削弱。保税区转型于是成大势所趋——

      日前,中国保税区发展高层论坛在青岛保税区举行,这是全国保税区在中国入世后单行的第一次重要论坛。

      会上,相关专家就入世后保税区的发展及政策、功能的完善等问题作了相关说明,来自全国各保税区的主要负责人就如何按照国际惯例明确保税区定位,如何进一步拓展保税区功能、如何营造保税区竞争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要转型

      当前,随着入世后我国涉外投资贸易政策法规及管理规范的逐步国际化,保税区面临全面融入投资贸易自由化和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与入世接轨先行先试的要求,按照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运作体制设计保税区的政策、功能和管理模式,是我国保税区进一步发挥体制创新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客观要求。

      统计资料显示,自1547年全球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意大利热那亚自由港设立以来,全球已相继建成各类自由贸易区1000多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出口的重要途径,对各国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自1991年保税区设立以来,国家参照国际惯例,赋予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国际商品展示展销”四大功能,使保税区初步具备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功能,但一直很不完善,尚存在许多不足。

      入世后,由于我国承诺遵循WTO的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和统一实施透明贸易政策等基本法律原则,我国保税区的现行运作方式也正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因为“保税”是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的核心,所以入世后,我国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必然对保税区造成影响。其次,按现行政策,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除无关税壁垒外,还不受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的限制。于是,随着入世后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保税区的贸易自由度优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我国将对外商及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开放市场,保税区原有优势对各类投资者的吸引力将逐渐弱化,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保税区处境尴尬。

      除此之外,保税区在运作过程中还受到定性不明确,立法滞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投资,轻功能建设,手续繁琐,流通不畅,港区一体化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夹击,保税区很难在现行体制下取得创业初期的发展速度与成就。

      于是,加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进一步发挥区位与功能优势,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既是有效改变保税区目前劣势竞争地位的需要,更是继续发挥保税区中国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区作用的必然选择。

      究竟要转什么

      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更好地发挥保税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示范作用,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保税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保税区创新的内涵和重点应当有所不同。我国保税区作为实行特殊管理的经济贸易区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背景下创设发展起来的。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之初,我们既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和经验,也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应我国当时开放条件的管理特色。

      对此,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仲伟林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保税区的成长发展完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体制障碍,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逐步完善过程。

      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韩国,为了增强在中日韩三国构成的黄海经济圈中的竞争力,其产业资源部在2000年底重新修改了《自由贸易区法》,把所有的出口自由区都改为自由贸易区,并且投入3.1亿美元开发釜山新港和光阳港。去年,韩国政府还发表了“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基本计划”,宣布到2010年将济州岛建成超过香港的国际自由城市。另一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在加紧制订自由贸易港区与经济特区的计划,冲绳、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都相继设立了金融特区、信息特区、促进创业型经济再生特区和大型化工物流中转码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