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深入,社会结构日趋开放,城乡交流日益频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新世纪的中国农民,更加不安于固守过去传统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心理上、从生活方式上追赶着城市,怀着强烈的城市化愿望,已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强大动力。而现在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也早已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城市中的那些年龄较大、劳动技能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农民工,年纪更轻、竞争力更强的青年农民工群体正在成为城市农民工中的主体。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城市社区中的行动方式和策略带来了种种社会后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体制转型和社会变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农民流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重大命题;而青年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这一群体在城市社会中的整合状况,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必须给以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一、变化了的新一代青年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而大规模的转移,在繁荣了城市和农村社会、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城市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失范行为、与城市居民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农民工的犯罪现象,日益成为牵涉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成为近几年来政府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与此相对应,学术界对进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已从对农民工流动行为、外出的动因、流动方式、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家庭模式等等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失范行为、农民工内部分化或分层状况,以及农民工群体与社会、农民工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社会排斥和不平等、农民工管理和社会政策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流动,进城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特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相比,现在进入城市寻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是追求城市生活的动机更加强烈、素质更高、更具市场竞争意识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老一代进城农民工相比,在许多社会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和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1.外出动机:老一代进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动机,主要是获得比在农村务农更多的经济收益,而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机,则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生存,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所希望的城市生活。 2.个人素质:与改革开放之初外出打工的父辈和仍在家乡的兄弟姐妹们相比,现在的青年农民工在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对较高,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和农村未流出的人口,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抱着见世面、学技能的初衷来到城市,工作之余多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参加健康业余文娱活动的愿望,那些有一定文化的年青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3.市场竞争力:青年农民工的年龄大多在23~35岁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活动能力,具有强于一般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那些脑子灵、能力强的青年农民工具有获得收入较高工作机会的能力;而不同的岗位,又进一步强化、拉大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原有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4.制度认同倾向:青年农民工对获得在城市中正式的制度性身份认可的要求在减弱,更为看重的,是在城市中获得如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自身发展等的提升。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不同的是,青年农民工中有一些人开始试着去认同城市社会,但并未被所接受。 5.满意度:与第一代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青年农民工对在城市工作、生活更多不满意的体验。 6.对家乡的认同度:老一代农民工普遍具有兼业性的特点,他们把种地打粮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打工赚钱,增加收入,走的是一条依靠农业解决温饱继而打工追求小康的路。但青年农民工大都很早就脱离了农事,既无务农的愿望,也无掌握耕作技能的热情;同时,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但对农业活动缺乏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甚至持批评态度。 7.发展前景:通过流动转移出去的青壮年一代,通过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地位要素的获得,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改变,已经使自己对社会资源的拥有大大超过了年长一代。乡村青年一代依靠由离土的流动完成非农职业身份的转换,在地位要素方面明显超越了年长一代。 二、对青年农民工群体“问题化”倾向形成原因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青年农民工“问题化”倾向,乃是指城市社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群体,在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传统社会向一元结构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在城市社区中遭遇来自体制、政策和城市居民等障碍而陷入种种困境和挫折,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发生等倾向。具体来看,青年农民工群体“问题化”倾向的产生,主要导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