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嫉妒心理的特点 嫉妒,俗称“红眼病”。源于希腊语“zelos”,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对于嫉妒的看法,至今为止,莫衷一是。不过,中外学者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将嫉妒看作一种消极的情绪,将其引发的嫉妒行为也视为一种消极甚至破坏性的行为。具体来说,嫉妒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越或者当别人将要超过自己时,产生的自惭、羡慕、不服、担忧、愤怒和怨恨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消极情绪体验。同时,随着嫉妒的滋生,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很多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一定的发泄性行为。如有的嫉妒者对被嫉妒者采取伤害、嘲讽、指责等主动的进攻形式,有的嫉妒者则表现为冷淡、疏远被嫉妒者,或者幻想对方失败、将对方的成功归为客观条件从而怨天尤人等消极逃避和防守的形式。 嫉妒是每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青少年的嫉妒心随时会冒出来,不论成绩好坏、相貌如何以及家庭条件怎样,每一个青少年都可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嫉妒相逢。但是青少年的嫉妒心理和成年人的嫉妒心理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并不象成年人的嫉妒那样带有很多的理性和社会性特征。青少年的嫉妒更多的是非理性、情绪化的行为,是青少年对愿望不能实现产生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其次,在嫉妒内容上两者也有显著的区别。成年人的嫉妒内容,主要集中在名誉、地位、钱财和爱情四个方面,功利性表现非常明显;青少年的嫉妒对象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业优秀、才貌好、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另外还表现在一些更为细小、琐碎的事情上,如小学生嫉妒别人买了一个漂亮的新文具。可见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弥散性特征显著。再次,从嫉妒的表现方式和时间因素上来看,成年人的嫉妒行为更为隐蔽,时间上更为长久一些。青少年在嫉妒的表达上虽然也有内隐性的一面,但是多数情况下,是外露的、即时的、短暂的。最后,从可控性来看,成年人的嫉妒可能已经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不良个性品质,在预防和矫正上难度较大。而青少年的嫉妒心理只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适当的一种心理反应,因此在预防和矫正方面难度较小。 影响青少年嫉妒产生的原因 嫉妒心理一般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嫉妒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导致变态人格,甚至还可能把人引向犯罪的道路。培根曾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菲·贝利在《浮士德》中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嫉妒的潜在危害性可见一斑。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如果受到嫉妒情绪的侵袭,往往会头脑发热,停步不前,甚至丧失理智,干出种种蠢事,伤人害己;心理上的劣性刺激,容易使嫉妒者常常产生一种“无名火”,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人心情烦躁、抑郁,影响身心健康。同时它还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一个班级如果有几个爱嫉妒的同学,就会矛盾层出,磨擦不断。 影响青少年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从外因上来看,主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存在的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当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影响青少年嫉妒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其自身:首先是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所决定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进一步发展,他们一般不具备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因此在对问题的分析上难免产生认知偏见。在某种程度上说,嫉妒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如有些青少年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认为自己应该是“最棒的”,不能容忍他人的先进;其次是青少年性格形成中存在的缺陷,一般来说,与青少年从小形成的强烈虚荣心有关,虚荣心强的学生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始终追求一种虚假的荣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自卑感强和自信心弱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等因素也是产生嫉妒的“温床”;第三,青少年缺乏应对消极情绪的调控方法和技巧。个体的情绪发展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过程,但是对于情绪的调控则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巧。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在这方面对青少年的关注和投入欠缺,客观上造成很多的青少年受困于嫉妒等消极情绪的侵扰。 帮助青少年走出嫉妒的怪圈 1、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活动课,让青少年认识到嫉妒的危害,从观念上提高青少年对嫉妒危害的认识。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的确,为了攻击和伤害被嫉妒者,嫉妒者需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既不会减轻妒意反而导致新的心理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害人害己。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个别心理咨询,使青少年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帮助他正确分析自己与他人产生差距的原因。青少年由于受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时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或者简单地将自己的嫉妒归咎于所嫉妒的对象,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因此,家长或老师应帮助他们重新客观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正视、欣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全面分析他们和被嫉妒者之间的差距及原因,以及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以积极的方式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3、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着重培养青少年达观的人生态度,消除狭隘和利己主义的错误思想,巩固和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有意识地磨练青少年的耐挫折能力,杜绝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