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 ●自我认同 ●自我评价 ●教育的缺失 关于自我 她第一次来咨询室找我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是:“我想了解自己,更多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尽管我不是第一次听见这样的问题,但一个面临高考的女孩,在即将高考的前夕,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是有些吃惊。我对她点点头,并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 “我觉得我很固执,而且不是一个好学生。” “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比如,我经常在一些小事上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不穿校服;在学习上,总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从不听从老师的意见;平时学习也不用功,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在重大考试中,总是可以发挥得不错。” 一切就从离她们最近的学习开始了。但我知道问题决不会这么简单。在以后的谈话中,我越来越觉得沉重,越来越觉得心痛…… 这是一个漂亮的、聪明的、充满了才气的、但又极端个性化、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的女孩。她时常感到压抑,感到周围的人总是要伤害她。 她说:“我很害怕跟别人交往,总是感到周围的人和事是那么的无聊和可笑”;她不明白为什么当她某科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却总怀疑是她作弊;她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天天在强调学习,天天在做练习和讲练习,但却永远发现不了自己其实讲错了。她说:“我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听一段错误的知识,不是很可笑吗?”她爱好写作,绘画,对艺术有着很好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其中,她最喜欢的是写作,但对自己的作品却总是不满意,也害怕别人不满意。她的作文很少博得老师的赞扬,因为老师觉得她的作文怪异。她说:“现在学生写的作文都那么可笑,没有个性,没有深度,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么的千篇一律,那么的模式化,而老师居然喜欢这样的作文。” 谈到作弊,她说:“没有不作弊的学生,作弊被抓住的都是或大多数是不会作弊的。” 她说她总是会想象着死亡,甚至会设想死的方式,她最喜欢读叔本华的作品,因为他对人的分析是那么透彻而精辟;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 她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太强的逻辑,给人的感觉是一边想一边说。但我知道她是在想怎样更好的把她的经历、她的感觉和她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且让我能够接受。我曾经看过她写的作品,我觉得她的东西真的是很有些文采的。这该是个充满了灵性的女孩。 当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个女孩的主要问题是“自我”的问题。正如她自己在来的时候所说的:“我想了解自己。” 那么什么是自我呢? 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都受自我的制约。在此意义上,自我也构建着每个人现实的生活世界。 自我认同 自我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这个女孩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感(也叫自我确定)产生了问题。 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交友方式、职业发展、理想等问题的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正如这个女孩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并不是很漂亮;我很固执,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聪明的,但学习成绩很一般,因为我很任性,不想学的、不喜欢的就不学,所以成绩总是不很好;我喜欢写作、绘画,我想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写出不朽的作品;我不喜欢学基础学科,不过基础学科比文学更有发展前途,更容易出国深造,所以报考志愿我必须报基础学科;我很善良,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但别人好像总想伤害我,所以我害怕跟别人接触,我的人际关系很差……”这就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发展(或人格发展)共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的任务。这些核心任务的顺利解决,对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解答“我是谁”的问题。在此期间,人们要认真思索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特点?优缺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塑造自我?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青少年越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越能认清自我的面目,及早确立生活的目标与方向。 既然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答“我是谁”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依照美国心理学家马萨的理论,青少年的自我确认有4种方式: 第一是早定,即青少年基本没有经过什么困惑与挣扎就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这通常是接受了父母及师长对自我的认识与期望。早定之人虽然免除了自我确认中的痛苦思索,却可能因完全认同父母及师长的观念,而缺乏生活的自主性。 第二是拖延(延迟),指青少年正处于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与迷惘中,尚无法全面地认识自我,建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所以在徘徊之中,拖延对自我确认的思考与时间。拖延之人虽然正在经受自我确认的煎熬,却没有放弃对自我的思索。 第三是迷惘,指青少年完全陷入了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干脆不再去思考自我,得过且过,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了。迷惘之人不愿面对成人社会的挑战,宁愿生活在自我的浑噩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