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

作 者:
桑标 

作者简介:
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文汇报

内容提要:

●一些心理学家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在失去旧的情感基础及表现形式之后,偶像崇拜正是青少年寻找到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 ●对一些成年或同龄偶像的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 ●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发展属于这个群体的诸如疯狂、投入等特质,但也常常削弱他们的自我约束机制,产生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诸如冲动、破坏、超脱等行为表现 ●在父母和教师眼里,这些“光芒四射”的偶像并非青少年理想的学习榜样。但成人对这些心理行为现象过于忧虑、责备和压制并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前不久,一个16岁的大连女孩由于容不下母亲对自己偶像的批评,也因为母亲没有给她购买偶像的CD,这个平日里的好学生甚至不惜以自己如花的生命为偶像殉葬。在女孩心里,“张国荣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我只为他而活。”孩子的母亲到现在也不明白“崇拜偶像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理到底是什么状态?”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才华横溢、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漂亮/英俊等。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而收集与偶像有关的信息、图片和实物,参与与偶像有关的活动等是青少年比较流行的“崇拜”方式,还有许多青少年会选择给偶像写信、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着装和饮食。

      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为何出现偶像崇拜?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亲子冲突、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从众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偶像崇拜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附属物。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个体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中,提及青少年要经历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因此,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感。所谓自我同一感,是指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青少年期的成功度过,往往是以良好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为特征的。

      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模仿的对象特别重要。由于父母权威形象的逐渐衰落,青少年在寻求自我认同并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时,说乘虚而入也好,说传媒效应也好,具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偶像(他们通常具备优秀的外形、才艺等)便为青少年提供了参照的榜样,青少年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偶像的认同,进而仿效其行为特质、仪容特征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少年急需在荒芜的内心世界中树立值得仰慕的新偶像。有心理学家认为,对一些成年或同龄的偶像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

      偶像崇拜的特征

      青少年偶像崇拜体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理想化——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把他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其次是浪漫化——青少年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之中,甚至以此梦幻自己的爱情生活。再次是绝对化——青少年对其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对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容不得他人有不同的见解。

      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发展属于这个群体的诸如疯狂、投入等特质。与此同时,偶像崇拜常常削弱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机制,产生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诸如冲动、破坏、超脱等行为表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还表现出三个行为特点: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往往情感成分胜于理智成分,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不足为怪,超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反应也时常可见。

      应该注意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而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崇拜的具体对象相当宽泛。

      从性别特点来看,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她们对崇拜的偶像也更为痴迷。这或许与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敏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早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有关。

      偶像崇拜的情感依托功能

      从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看,偶像崇拜具有相当强的情感依托功能。一些心理学家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情绪情感容易波动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在失去旧的情感基础及表现形式之后,偶像崇拜正是青少年寻找到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这是他们能够接受、同时又能充分表现自我与独立的情感依托形式。可以说,偶像崇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情感的波动期维持它的相对稳定性。此外,青少年常常处于精神困惑之中,通过选择共同的崇拜偶像,以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少年在群体中得到相互认同,从而满足群体归属感,达到精神上的安慰与稳定。

      心理学家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导致基本焦虑。处于动荡变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时不时会遇到诸如此类的人际关系困惑。为了缓解基本焦虑,现在的青少年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收回向外伸展的社交触角,而转向与内心偶像的交流,尽管这样的交流看起来子虚乌有,但好幻想的青少年更乐于从情义两相知的角度来加以体验,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