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

作 者:
任敏 

作者简介:
任敏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化是什么?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指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社会学中的一种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此,所谓青少年文化就是社会中青少年这个年龄群体所普遍拥有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也可以说是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所谓异化,是指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对立、颠倒,是与本质相背离的现象或状态。青少年文化的异化即指现实青少年追逐的文化与其健康成长、发展的本质需要相背离,阻碍其成功社会化的现象。

      一、青少年文化异化的表现

      青少年文化的异化体现在语言、符号、规范、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一)文化符号的异化。文化符号是指文化中有意义的姿势和象征物,表达时候的语气、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服饰穿着、挂饰、偶像等都属于文化符号的范畴。青少年文化应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化符号也应该表达这样的意义与讯息。但现在的青少年远离了模范、榜样,流行崇拜“偶像”。衣服的前胸后背、房间的墙上爬满了偶像的脸,那些影视歌明星露出神秘的笑容,摆着诱惑的姿态:女的所谓“天使的脸孔,魔鬼的身材”;男的“酷毙了”、“帅呆了”,“XX杀手”。他们书包上吊着怪模样的卡通玩艺,颈间挂着骷髅头、纳粹标志、狰狞的怪兽,这些曾代表丑恶、阴暗、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成了美、性格与时髦。他们喜欢穿沉重的黑色,追求神秘与酷的效果;黑衣黑裤上缀满闪着冷光的金属扣,将裤子戳洞,撕成条条缕缕,追求流行与狂放不羁。

      (二)语言文化的异化。语言是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青少年常常突发奇想的创造表达法,形成属于那个年龄群体的“独特”语言。“恐龙”、“青蛙”、“暴丑”、“秀逗”、“脑子进水”、“脑膜炎没断根”……带有人身攻击性的、充满不尊重意味的新词、新句被他们信手拈来,随意散播——在青少年中“新”玩艺散播最快,至于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建设性并不重要,有时甚至是完全不重要。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无所谓和冷漠,以搞笑、噱头为目的,带着哗众取宠的味道;错把肉麻当有趣,把恐吓当玩笑,语言中充斥着暴力:“砍死”、“你死定了”、“一分钟内消失”,每个人都张口闭口“决定”别人生死,“去死吧”成了口头禅。即使是“喜欢”这类充满感情的字眼,说起来也全变了味,“有性格,我喜欢”,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施恩。创新语言或许是青少年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表现,但这决不应该成为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其语言环境的理由,长期受到这些语言文化的“熏陶”,当他们冲动时,某些危险就以直接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后现代社会影像与真实混淆不清的问题。

      (三)价值观的异化。价值观是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等。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培养尊重人、体谅人、与人合作精神的环境,反之是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社会强调自我实现、张扬个性,这都可能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体系,好不好、合不合适、有无益等判断往往建立在或明或暗的“我”基础上。集体、他人的概念退去,自我变得更清晰,甚至成为唯一可以“真实”把握的东西。“我”的需要至上,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至少并“没什么大不了”;需要的满足有及时性的特点,想得到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而且要尽快,否则这就可能意味着挫折。

      社会万象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钝化了他们对善恶、美丑的敏锐性,他们认同了“存在即合理”,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都“见怪不怪”,最后就只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趋利避害”的人生哲学:“利益”要“均沾”,麻烦事要绕道走。是与非的判断辛苦又困难,而且他们大部分从小就受到“凡事不用较真”的教育,渐渐养成“不较真”的习惯,是与非的坚持就并非重要了。

      全球化的后面就是青少年在文化上理想主义倾向。所谓文化的理想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评价态度,把其它文化理想化,用其它文化准则来评判自己所处的文化,凡是自己文化中与其它文化相一致的就认为可以接受,而不一致的就应该批判。“崇洋媚外”实质上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青少年也有批判精神,但问题是,他们不是立足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实际上他们知之甚少)批判地接受外来的东西,而是立足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引进的一些“现代化”表象的东西来“批判”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与此不符的斥之为“迂腐”、“老套”。他们称自己为“新人类”、“新新人类”,把与父母的不同简单的归于“代沟”。当然,评价文化的标准与视野不同确是代沟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代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规范文化的异化。规范在青少年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青少年心智上尚不成熟,需要规范来帮助其判断是非,保护自身不受伤害。但是,青少年阶段却又是人一生中最要追求自由的时候,他们“受够了这不许、那不许”,几乎是天然的厌恶规范与束缚。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规范至今仍然是一副训诫与权威的面孔;处在叛逆的心理年龄,青少年最常做的就是反抗权威“压迫”——他们倔强地昂着头,双眼喷火地望着你!一方面,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规范本身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如具体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单一等。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叛逆性强,规范的权威在他们心中就和老师的权威一样会被无情的瓦解;自我意识空前成长,渴望被当成个“人物”,有的甚至不惜通过违反规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树立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