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存心理的危机干预

作 者:
吕杰 

作者简介:
吕杰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浓厚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社会系统运行的“时空压缩”特性更为显著。发达国家目前已出现了“后现代”的某些症状,尽管中国社会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但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已使中国青少年处于传统、现代、后现代压缩的同一时空之中。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念交互碰撞,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当代青少年的生存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一方面崇尚竞争、积极进取、求新务实;另一方面,又极易被眼前光怪陆离的世界所迷惑,产生严重的生存心理危机(指生存的无价值感、无确定感、无理想、无信仰、无动力感等导致的精神心理偏离)。从社会发展来看,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生存心理危机的解决,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国民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基于近期调查和个案接触,从文化角度挖掘青少年生存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从生存环境及生存自身探索危机干预的途径。

      一、青少年生存心理危机的主要征候

      刚刚从稚嫩的童真时代走出;刚刚开始用并不成熟的思想审视世界;刚刚尝试用非凡的热望去参与社会的青少年,在强大的文化动荡力、物质冲击力和残酷的竞争力面前,他们的内心感受是多样的、复杂的。面对学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交往的世俗、就业的竞争、生活的劳碌,抑或是无原由的莫名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表现出无能无为、随波逐流、价值偏颇的生存心态甚至陷入极大的迷惘、矛盾和痛楚之中不能自拔。这种生存危机感大多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压力,而是一种心态的危机。在复杂的社会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的等等因素与其自身心理发展的交互冲撞中,他们的精神在自身与自身之外无法寻觅出路,脱离肉体的精神无处皈依,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生存心理危机。这种在精神和心理上产生的生存问题正如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样正快速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膨胀与扩散。据调查,到心理咨询机构咨询的青少年中有40%以上属这类心理问题。生存心理的困境使这些青少年无明确的理想和追求,感觉生存无意义,生活无目的,精神空虚、孤独、苦闷、焦虚、无所依托。通过到各大中学校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调研,笔者了解到,面临生存心理危机的青少年中,大学生多于中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多于社会经验丰富的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城里生活的农村青年多于城市青年。

      如果对这类青少年的生存量题做深入的理性分析,笔者认为青少年的生存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仰缺失、精神的“不在家”感。他们对任何理念都无法建立起执着的信念和追求,缺少对自身的省察,精神家园荒芜,信仰出现“真空”;双重价值肯定并存的矛盾痛苦心绪。这些青少年难以用统一的价值尺度来评判生活,多种价值观在头脑中混杂共生,价值观念的未确定性造成了这种不间断的矛盾痛苦的心绪;理想和现实之间沉重的“断裂”感。面临生存心理危机的这些青少年,无法建立起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从现实的基点出发无法达至出发点与终点之间的沟通;生活指向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对现实生活缺乏了解,对待现实生存状态缺少理性的把握,生活无目标,日常生活混乱盲目,生活指向不确定,象水中浮萍一样难以为未来人生定位;自我生存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主观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抑或是自我难以寻觅到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活下去的理由;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变化莫测的未来生活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源于自信心的脆弱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心态和疲倦感。承担生活重担的力不从心与竞争社会的忙碌、纷繁,使一些青年感到劳累和厌倦;无法摆脱的挫折感和对自我能力全面否定的自卑心理。生活阅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一旦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失败和不如意,就自暴自弃,全无斗志和勇气、挥不去的挫折感使之对自我进行全盘否定,笼罩于自卑的阴影之中;心理平衡感的丧失。生存趋力支配下的、对成就强烈渴望得不到满足导致的紧张焦虑和对日常生活的不满;渴求灵魂慰藉的孤独感与生活无望的抑郁心态。

      二、青少年生存心理危机的文化要源

      当前青少年生存心理危机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核心是由于异质文化的冲突所导致的价值观念的冲突,突出地体现为文化整合中社会主体文化的内在分裂使青少年亚文化的贫困、文化转型中家庭功能的失调,文化冲突中传统教育的偏颇等。

      文化转型中青少年亚文化的贫困。一个新世纪的来临会给人类带来一段新的历史和一种新的生存境遇。但人们无法将文化冲突给人们带来的信仰缺失和精神迷惘连同旧世纪一起潇洒地挥去。在世纪更替的文化转型中,人们固有的精神家园已受到严重冲击,新的归宿又没有完全找到。但所有个体的人生都可能在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中获得皈依,找到某种根据,从而使得信仰出现多元化态势。而青少年不想皈依传统,在现世和未来中他们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一些青少年只能跟着感觉走,注重感性享受。在荒芜了信仰和精神家园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干些什么,这就是青少年的迷茫心态。在青少年群体中,适合他们自身需要的、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相交融的亚文化,同社会主体文化相比,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现实性。而现实的青少年亚文化因整个社会重经济效益的商贾作风而处于贫困状态。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又具有敏感、好动、求新逐异的心理特征。社会不良环境对其思想行为的诱导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会使他们耽于享乐、不求上进、虚荣心膨胀,导致其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混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重物质轻精神的氛围使整个社会文化建设长期疲软、无法抵挡物欲横流的现实。一方面,地摊读物、暴力文学和低格调享乐为主的庸俗文化与青年虚荣心一旦契合,享乐主义文化便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性文化”泛滥,加之手相、算卦风行,迷信宗教文化蔓延,滋生、诱发一些青年文化中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倾向。这些都反馈出现时代青少年亚文化的贫困。

      文化冲突中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一生几乎要在家庭中度过1/3时间,由家庭文化结构、素质、水平所构成的家庭文化氛围的陶冶,对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积淀与现代社会背景的疏离,两代人社会化的环境与条件不同,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现代文明毫不留情地冲击着传统的宁静,既给家庭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同时也威胁着固有家庭文化系统的平衡。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环境中,许多父母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致使健康文化的贫乏,危及每一个健全与不健全的家庭。家庭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忽略直接导致了片面教育方式的出现,势必在孩子的成长中播下依赖、自私、反叛、堕落的种子。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存“贪”,即贪图虚荣和物质回报,为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高收入,只重学习成绩,不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希望孩子做到最好,不容许犯任何错误;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让孩子长期寄宿贵族学校而缺少精神关爱。凡此种种,不但会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思想的进步和心灵的健康。片面的家庭教育理念使青少年在父母羽翼下度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他们缺少培养生存能力的环境,缺少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一旦直面冷酷的社会,把握不住的人就会发现美好的理想和冷酷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这种精神的“断裂”感加之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使青少年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困境之中,产生严重的挫折感、逃避心态和自卑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