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阴影

——透视国内校园暴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科学中国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纵览国内外的因特网或各种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都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中校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教育学家、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极力呼吁要密切地注意这种犯罪事态发展,同时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调查研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与条件,以便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犯罪的继续发展。

      校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根据目前校园暴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暴力;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暴力;三是师生间实施的暴力。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的一些中小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这种现象的发生已说明校园暴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这已不是某所中学孤立现象,而是在某些地区或地方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犯罪现象。例如,江西、陕西、山西、江苏、北京等地的中小学都发生过学生被校外不法分子勒索和侵害的现象。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约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社会违法分子索要钱财。

      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在美国,德国校园经常发生枪击事件。在日本每年约有15万起校园暴力案件。从国内各种媒体报道中获知,学生间的暴力频频发生。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由于学校暴力的发生,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生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的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已上学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其他以暴施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校园暴力不是近年来产物,只是这种暴力行径已从一般的打架斗殴的刑事犯罪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的刑事恶性犯罪案件。这一严重的发展趋势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校园师生间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把学生作为犯罪侵害的对象,行为是极其卑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也很大,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使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他们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我国是一个尊师敬老的古国,尊敬老师、爱护学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于这种师生间的暴力犯罪应坚决予以惩治。

      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学校是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学习、成长的环境是社会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首先严重地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使学生受到校园暴力的侵袭;其次会给他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可避免的有害影响,造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人格障碍;再有,学生身心的不健康也会使其的家长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对其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使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中小学生是校园暴力最直接的被害者,校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校园暴力还会使某些学生从被害人演变为加害人。

      校园暴力成因透视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犯罪原因。它同其他犯罪类型的原因基本相同,也像大多数犯罪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校园暴力犯罪的形成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是校园暴力作为暴力犯罪中一种犯罪形式也有其本身犯罪的特殊原因。

      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人也具有动物的本能——潜意识攻击性。当人的根本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受到冲击时,就表现出人的侵略性一面,即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的满足和需要。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时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这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当然造成少年攻击性的因素很多,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少年的自身不健全的人格形成均有关联。

      在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来自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接受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个教育场所。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根据教育家的观点: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会受益不尽;要是养成坏习惯,就像还不清的债务,并为他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家庭是每个人学会生活基本技能和养成基本行为方法和生活习惯的地方。如果少年的家庭遭到破坏,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就会使孩子过早地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孩子心灵创伤,甚至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去积极地治疗,相反他们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带给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家庭环境的不好,会导致孩子性格向病态方向发展,就会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阻碍,表现出忧虑、焦躁的心理,这也是校园暴力诱因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