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师夷”“制夷”索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屈建军 马广荣 延安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近代“师夷”“制夷”理论经历了提出、实践、发展、完善四个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延缓了中国半殖地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封建制度准备了掘墓人。

      关键词 “师夷” “制夷”

      “师夷”“制夷”,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前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其变化演进及历史功绩,不仅有助于了解前辈们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艰苦历程,而且对改革开放、建设四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师夷”“制夷”的变化演进

      从纵向考察,近代“师夷”“制夷”理论的变化演进,大体上经历了提出、实践、发展、完善四个时期。

      (一)“师夷”“制夷”理论的提出。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禁锢和高压,封建士大夫“避席畏闻文字狱”,“既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因而笼罩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是一片面向故纸、背对现实的沉闷气氛。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过来,开始发出外求御侮、内求变革的强烈呼声。站在这场运动前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驰名遐迩的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广东禁烟和抵抗英国侵略,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他主张严禁鸦片而不反对正当贸易,规定“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要求抵抗侵略而不排斥“师敌之长技”,开始购进外国的先进武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清政府的钦差大臣,他能够丢开“天朝大吏”的所谓“体统”,派人前往澳门等地,“刺探西事,翻译西书”,搜集外国书报上的有关材料,编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据以研究夷情,抉择对策。林则徐率先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在死水一潭的思想界引起了振聋发聩的激荡。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士大夫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当时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家。他强调指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夷馆,翻夷书”。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增补中外资料,完成著名的《海国图志》。在这部书里,魏源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系统发挥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所谓“师夷”,主要指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而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最佳途径,则在于效法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和开矿;只有“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这实际上提出了仿照西方国家,发展近代工商业,制造枪炮船舰,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

      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他们在西方列强撞开国门,满清政府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提出了“悉夷”、“师夷”、“制夷”的理论,以“悉夷”为前提,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河。

      (二)“师夷”“制夷”理论的实践。从洋务运动开始,“师夷”、“制夷”的理论逐步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发韧于19世纪60年代初。当时,清王朝已受到西方列强两次鸦片战争的致命打击,又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严重威胁。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一部分封建官僚主张“师夷之长”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装备和工业技术,建立近代化的防务体系和军工企业,以强化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们认为中国旧式武器“断不足以治洋人,亦不足以灭土寇”,“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②”。这是洋务派兴办洋务的基本动因。

      在“师夷之长”和“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办了19个军工厂,11个大煤矿,2个钢铁厂,12个金属矿,4个纺织厂;修建了364里的铁路,创办了近代电信事业;同时还筹建了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构筑了马尾军港、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为了满足发展近代工业的需要,洋务派还大刀阔斧地进行配套建设。一是雇佣外国科技人才。江南制造局“雇佣洋匠,进退由我。”福州船政局从1867年到1907年,先后招聘三批“洋员”、“洋匠”共81人。二是派遣出国留学生。从1872年起,洋务派奏请清政府批准,陆续选派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局也派遣艺童艺徒分赴英法两国,学习轮船的驾驶和制造技术。三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西学人才。从1862年起,洋务派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外语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四是翻译西书,创办报纸。从1868年到1880年,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先后翻译西书162种,出版76种,至此,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梦寐以求的“师夷”理想变成了现实。

      从历史渊源看,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外国造炮制船的主张,同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从社会实践看,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是为了“制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洋务派的“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固然有“以勤远略”、“欲与洋人争衡”之意,但亦不乏“以剿发逆”、“挟以自重”③之心。这种同源不同流的现象,正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封建官僚军阀化和买办化的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