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第三次浪潮正在做的,并不是去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某些高视阔步的超人出入于人们之间的英雄人物,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性格发生显著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搜索虚构的人,而是去寻找未来文明最珍视的特性。”这一预言揭示了未来社会青年成长的环境将与以前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以往的环境将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21世纪已经来临,这一预言逐渐实现,其原动力便是信息化、网络化浪潮。青年是网络化浪潮的主体之一,扮演重要的角色上网已成时尚,网上交往行为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并行而生,透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色彩。事实上,上网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而存在的。在网际互动的过程中,青年的社会动机则是不同的。 一、有关网络互动与社会动机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网际互动: 社会互动从个人层次考察社会,指的是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而在网上的互动关系中则还具备新的特征。网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实质上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且有可能彼此是完全陌生的)。而这种电脑连线的沟通方式,基本上是较少束缚或规范,且是彼此具有创意的,但有时也比较粗野和直率。现实生活中的所有规则、限制在这里都有可能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人的说谎本能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一句空话,网上人际互动提供了一种比现实人际互动更为直接和自由的互动方式。于是我们将网际互动定义为:信息化网络化社会人与人之间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网络的形式而借助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的网上交往行为与方式。本文讨论的便是以青年为互动主体的这种网上交往方式,也即网际互动。网际互动的方式主要有聊天、E-mail交友、BBS版面活动、网上传呼装置及游戏、娱乐等。 网际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对其特点研究得也比较多,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互动方式的间接性与符号化或文本化。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信息存储库,实际上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化或以符号中介的互动。符号不仅作为一种互动沟通的中介使用,而且进一步构成人们可以与之互动的对象。 其二,互动角色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在电子空间中的互动既不具有现实地理空间所进行的互动那样的实体性和可感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和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而只有一种功能上的实在性。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数字化环境,所以人们之间的互动便成为一种虚拟互动。网际互动中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虚拟角色,具有极强的匿名性与虚拟性。概括地讲,网际互动的角色具有“获得性、间接性、匿名性、体验性、丰富性或多样性、创造性或想象性、个人性、许可性、交换性、单一情景性、缺乏责任性及缺乏内在统一性。” 其三,互动行为的直接性与自主选择性。网际互动中,交往者来去自由、行动方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情达意,可以随心所欲选择交往对象,确定交往方式,充分体现直接性与自主性特点。网上交往只是一种虚拟交往,交往中不存在“容貌效应”,许多时候,互动行为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其四,互动关系的平等性与自由感。虚拟条件下青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那样的垂直型交往关系,交往似乎更加平面化,属于典型的横式交往。不仅如此,网际互动的虚拟性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乡等种种“横式”交往界限,从而使互动变得更加自由、平等。当然,长晚辈、师生及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也在网上存在,但这种交往只是现实纵式互动的延续,网络只是与日常生产中电话、书信等相类似的工具。而网际互动的主要关系类型即为平等的“网友”。 其五,互动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在网际互动中,不仅时空与空间发生了相互分离,而且空间与场所也发生了分离。网际互动不存在地域界限,跨国、跨文化交往不再受到外物的束缚,交往双方主动地建立和维纱接触,以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多元共存、健康发展的开放环境中。 其六,互动的无规范性与松散性。网际互动中技术上的TCP/IP通信协议成为人们互动遵循的唯一规范。还由于瞬间效应的存在,互动双方更多了不稳定性与松散性。人们在网际互动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去社会性,人们可以不囿于社会规范的压力而无所顾忌。正由于此,人们在网际互动中可以真正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普遍互动关系,但这更易使人丧失群体认同感。 其七,互动动机多样化与情感性。青年网上交往动机多种多样,不一而足,觅友、休闲娱乐、心理寄托,情感宣泄。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宣泄自己的情感,寻求精神寄托与安慰。 其次是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动机就是引起、维持、推动个性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一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它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媒介。行动目标是动机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动机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它由各种心理形式所共同构成,其中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但是总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动机有三种功能:首先,它激发个体活动,对行为有推动作用;其次,它维持个体活动,对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第三,它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网际互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网际互动中,青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完成的。同时,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其中的社会行动又带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色彩,在信息时代,青年外在的宏观环境与内在的微观心理相互作用,使其网际互动的动机受到不同折射面的影响。我们要探讨的正是这一影响的表面作用形式与内在的原因机制。